中華新聞報 焦點話題 / 2023下半年東亞集體安全前提下經濟有限和解的可能

文 / 中華海峽兩岸和平發展促進會 蔣權瀚 理事長


有鑑於美方2023年上半年,在東亞區域安全的戰略愈加緊縮,包括亞太小北約籌設、美菲軍事同盟深化,美台軍事合作加強等一系列的舉措,中方也加強俄中朝的軍演規模與戰備巡航次數,這樣的區域緊張情勢,加上後疫情時代,東亞經濟的大幅衰退,對東亞地區集體安全的日、韓、台、菲無疑進入嚴峻的2023年,更何況台灣地區下半年即將進入中央領導人選舉,勢必反映出當前台灣的困境與優勢,台灣選民的選舉反應也就是東亞局勢的結果,也將會是中美兩強的2023年東亞地區的消長成效。

一、美國民主黨急需在APEC峰會與中國取得經貿方面的正面成果

一方面要降低美國內通膨,一方面要尋求中日在美債發行的支持,同時要中國保持美頁岩氣、大豆、牛肉品的保證採購,更重要的波音公司787MAX的復航採購,還有美國投行在中國的金融市場保障,甚至是消費型電子業、半導體市場等維護,都需要與中國方面進行協商,以維護美方在中國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中國在上述產品均有替代性的輸入渠道與國家(歐盟的空客、巴西與阿根廷的大豆,俄羅斯的天然氣等),美方的利益一直無法藉由軍事安全的壓力對中國產生突破。美方需要在未來的半年內與中方在競爭的環境下找尋出合作的項目。否則民主黨在2024年選戰將會受到極大的挑戰。

2023年開局,中方以「和平大外交」基礎,以其廣大的內需市場,影響周邊地緣政治,並強化軍事裝備與訓練,針對東亞地區採取「區域拒止」的戰略,保障自身「一帶一路」的經貿路線安全,保持戰略定力,尋求與美方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做一場馬拉松式的戰略談判。目前中方亟需解決的經濟問題是以內需為要,包括就業問題、鼓勵並保障民間投資、擴大政府投資、解決房市泡沫、加強科技創新等項目,所以中國對美方的出口市場萎縮,但也逐步轉移以歐盟、東盟為主,甚至擴大對俄羅斯及金磚國家的貿易往來,中美雙方的經貿脫鉤將會將責任甩給美國務院,這也是為何布林肯亟需訪中的原因。

二、東北亞的集體安全限制了日韓與中國的貿易發展

美國主導的北約組織在過去一年多來,不斷的在美、日、韓間穿梭協調,預計2024在東京設立辦事處,這明確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集體安全將跨越到東亞地區,無疑增加了區域緊張的情勢,當然明顯的是針對俄、中、朝的武裝力量而來。這樣的東北亞軍事活動不斷升高下,中日韓自貿區的商益將無限延長,而已經生效的RCEP協議也將會有所管控,短期內在中日韓間貿易產生不了大作用。特別是美國晶片法案籌組了CHIP4,台、日、韓的半導體製造將有美方主導與限制,當然美國的英特爾要優先從中國市場獲利。一但美方對中方鬆綁管制制裁,韓日應也會採取區域政治安全傾向美國,經貿與中國合作,讓政治安全與經濟貿易脫鉤。

三、菲律賓再度陷入的安全與經貿困境

小馬可士政府,特別是軍方體系與美國軍事單位的深厚關係,造成小馬可仕政府在區域安全上與美方站隊,四月中旬舉行聯合演習,向中國南海地區亮劍,造成中菲之間的外交關係陷入低迷,中方對菲國原有基礎建設投資、農產品採購、礦產運銷及旅遊出口等開始減少或暫停,使得菲國目前的經濟陷入膠著,副總統薩拉.度特第退出基督教慕斯林民主力量黨,以示抗議,畢竟其父親是前總統度特第,從中方所獲得的經濟利益將受到損害。

四、台灣選舉的結果將呈現中美在東亞力量的消長

2020年台灣總統民進黨蔡英文在「抗中保台」的口號下,繼續連任領導人。2022年的地方選舉,8月份在中國解放軍「圍島演習」,造成台灣地區的選民往「和平保台」靠近,民進黨地方選舉大敗,國民黨地方選舉大勝。

時隔14個月後的2024年1月13日,將選出台灣下一屆領導人,中國是否會軍事介入如法泡製,有待美方在最近與中方的協商。近日美國AIT理事會羅森柏格主席在度於6月5~10日訪台,拜會三黨總統參選人,這意謂著美國需要更深入的掌握台灣的政治動向,目前三黨候選人保持「親美友日和中」的政策不變,僅是「台獨立場」表達尺度大小的問題,是否會造成中方的認定跨越中方紅線,引起軍事上的衝擊。美方可否管控台灣政情,也有待觀察。在目前民調上,三黨候選人均未超過40%以上的絕對優勢,所以產生「人人有希望、各個沒把握」的現象,畢竟無黨籍的郭台銘先生尚有一定的選票影響力,他與柯文哲或侯友宜的合作,都有可能影響選舉的結果。

五、結論

(一)、台灣今年漢光軍演的結果,再如何與美方與日方合作的假設想定,都是要註定失敗的結果,只是時間長短與付出代價多寡而已。如何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台海問題,才是台灣領導人要深思的政策。或許「大和解」是一帖不錯的政治藥方。

(二)、美方目前國內狀況不佳,美債的上限與違約期限緊迫、通貨膨脹嚴重、銀行流動性不足、股市泡沫危機隱現等等,都需要與中國合作處理,特別是頁岩氣、波音客機、大豆玉米、豬牛肉產品出口,甚至晶片市場銷量逐步衰退等商業困境需要與中方商議。美方強勢的競爭態勢,在過去一年多來,已經如強弩之末,雪曼富國務親申請退休、副助親(中國組主任)華自強請辭,都展現在對華政策失敗的人事變動,6月4日東亞助親康達訪中,意謂著美中要朝向正常外交的方式進行協商工作。布林肯5月18日在參議院聽證會提出中美關係是「去風險、不脫鉤」的論述,可以看出風向轉變。民主黨明年的大選前,國內經濟與社會情勢十分不利,勢必要做改善,最重要的是就業機會要維持、金融體系不能崩潰,也許只有中國商能協助美國民主黨度過難關!但是中國要什麼? 美國依然沒有釐清重點與項目! 但看達康、伯恩斯,甚至蘇利文等重要官員是否獲悉中方的意圖。

(三)、台灣的政治分圍有待觀察到10月中下旬,才能真正的確認台海問題可以解決的方向,因為那是美國與中方協商的底線時間,確也是台灣政情最複雜的階段。AIT理事主席羅生伯格6月5日訪台,轉達美方對三黨總統候選人的期許—蔡英文模式,也想了解各地方政治人士對此次台灣選舉的看法,這是為國務親布林肯訪問中國前所作的功課,當然是否能為布林肯訪中行程起到有效作用,可能言之過早!

中方可能不會在短時間讓布林肯訪中,因為它們非常在意國務院網站上「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文字消失一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