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振家博士專欄:千分之二的重刑率! 修法重罰?不,這是詐欺產業的投資保障

圖/翻攝

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管理學博士 范振家

范振家博士專欄:千分之二的重刑率! 修法重罰?不,這是詐欺產業的投資保障


台灣對詐欺的憤怒,已經不只是情緒問題,而是制度性失能的縮影。審計部日前在113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查報告中,冷冷地丟下一組驚人數字:自108年至113年8月底,全國法院適用《刑法》第339-4條「加重詐欺罪」有罪判決高達80萬件,實際判處三年以上有期徒刑者千分之二。是的,你沒看錯,一千個詐欺犯裡,只有兩個會坐牢坐得久一點!

立法院雖然在113年7月豪氣三讀「打詐新四法」,行政機關也擺出跨部會、加刑度、抓資金流、鎖通訊的全面戰鬥姿態,聲勢浩大。然而,法務部的最新數據很快打了這場戰役的臉,114年地方檢察署執行詐欺罪裁判確定案件中,2年以下刑期佔比近78%,2–5年中長刑不到1%! 換句話說,大多數詐欺犯的刑期,比一場疫情隔離還短,還能「緩刑回家、繼續開工」。於是,我們一次次看到詐騙機房被破獲、一次次看到新的人頭帳戶冒出,但詐欺產業的供應鏈不曾斷過。

犯罪經濟學早就揭示了殘酷現實,犯罪是一種理性選擇,關鍵在於「犯罪成本 vs. 預期收益」。當法律制裁輕如鴻毛,抓到的機率再高,也無法讓犯罪總成本超過收益。對詐欺集團來說,這就是一門穩賺不賠的生意:收益動輒數百萬、上千萬,即便落網,多半短期服刑、甚至免關,風險低得不可思議。這不是「殺頭生意有人做」,而是「不殺頭的生意更有人搶著做」。

更吊詭的是,法院量刑文化仍深陷「個別化處遇」迷思。初犯?減刑。年輕?減刑。有悔意?再減刑。組織型詐欺的網絡與分工,幾乎被量刑理由「人性化」沖淡殆盡。法律條文早已加重刑度多年,實務卻依舊輕判成風,這種低懲罰機制,正是對「犯罪成本必須高於預期利潤」原則的徹底背叛。

司法院110年曾推出《刑事案件妥適量刑法》草案,打算用量刑準則提升一致性與可預測性。但三年過去,法案還卡在立院外頭吹風。現行的「量刑參考表」、「建議系統」沒有強制力,法官愛用不用,結果就是—新法雷聲隆隆,判決卻是毛毛細雨。

必須承認,當司法無法有效提高犯罪成本,就等同默許犯罪繼續進行。在詐欺產業鏈裡,每一通詐騙電話、每一筆轉走的錢,都可能是司法錯誤定價的產物。當詐欺的回報高於風險,理性的選擇,就是繼續騙下去。

改革不該停在口號與修法的門面工程。第一,立法院該立刻重啟《妥適量刑法》,讓量刑準則有法律拘束力。第二,對組織型詐欺設最低量刑門檻,別再讓「初犯」、「悔意」成為免死金牌。第三,司法院該定期公開詐欺量刑統計,讓社會看得到,也監督得到。

否則,行政單位再怎麼忙抓人,立法機關再怎麼調高刑度,都只是為司法的低成本環境輸送「新鮮血液」。當法律讓詐欺的懲罰可預期地輕微,那麼,詐欺的蔓延,也將可預期地持續,直到有一天,國人發現我們的司法,不是在打詐,而是在默默替詐欺業護航!

 

范振家博士簡介:
范振家,現任高雄市警察局岡山分局交通組組長,並獲得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其專業研究領域聚焦於犯罪防治,尤其是電信詐欺產業的運作模式與防制策略。

在博士論文《電信詐欺產業及其防治研究:計量經濟分析》中,范博士結合計量經濟學方法,深入剖析電信詐欺產業的成因、運作特徵與防治方案,並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與數據分析結果,為政府與執法機關提供實務參考。

2024年12月4日,范振家博士憑此研究成果,於法務部司法官學院舉辦的第十一屆傑出碩博士「犯罪防治研究論文獎」中脫穎而出,榮獲「佳作」殊榮,由法務部部長鄭銘謙親自頒獎,肯定其在犯罪防治領域的學術與實務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