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振家博士專欄 / 行人地獄與數據迷思:為什麼科技執法不是搶錢,而是救命?

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管理學博士 范振家

范振家博士專欄/行人地獄與數據迷思:為什麼科技執法不是搶錢,而是救命?


德國媒體近日毫不留情地指出,台灣是「行人地獄」。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遠超美國911事件,甚至是溺水、火災、工安事故總和的六倍。這不是抹黑,而是殘酷事實!

道路設計的荒謬
全台寬逾十二公尺的道路,近半數未設人行道;即便有,也常被違停車輛或攤販佔滿。交通主管機關迫於民意壓力,往往無法依真正專業立場規劃道路工程;執法部門則還得背負「政府搶錢」的罵名,難以嚴格取締。久而久之,民眾也視為理所當然。於是,人行道在台灣語境裡,成了最諷刺的存在:名為行人,實為停車。

數據遊戲:A1的幻象
在這樣的現實裡,政府仍樂於端出「死亡人數下降」來自我安慰。交通部宣稱2025年初 A30(30日內死亡)降至469人,創六年新低,已屬可喜。但另一面,警政與部分行政機關至今仍抱著「A1」(24小時內死亡)不放。這種「即死數據」將事故後數日病故者徹底隱形,讓統計表看起來乾淨整齊,卻與真實死亡率漸行漸遠。

這種心態,不是治理,而是掩耳盜鈴。就像拿體溫計量血壓,看似方便,實則荒謬。交通工程改善、教育改革的長期效果,根本不可能在24小時內顯現,結果政策全被綁在一張扭曲的表格上。

A30才能揭露真正風險
相比之下,A30才是能照出病灶的X光片。數據顯示,機車與高齡者死亡合計占九成,清楚揭示道路對弱勢族群極不友善;台東、南投、雲林等非都會縣市死亡率長期偏高,更凸顯道路交通設計、醫療後送與公共運輸的落差。若僅看A1,這些結構性問題根本無法浮現。

別讓統計成遮羞布
要擺脫「行人地獄」的污名,台灣必須徹底丟掉A1幻象,轉向A30,並建構完整風險治理。

全面以A30取代A1,拒絕被短期數字綁架。
納入交通事故重傷、後遺症、急救成功率,揭露事故真實代價。
追蹤交通行為指標,量化交通安全教育改革。
推廣科技執法與工程並行,導正交通執法就是政府搶錢錯誤觀念。
當政府還在為「數字下降」沾沾自喜時,街頭依舊有人因過馬路付出生命。當死亡被A1隱形、被表格粉飾時,交通治理就淪為荒謬劇。

唯有正視A30,同步強化道路基礎設施、培養守法與尊重的交通文化,並確保執法機制專業且不受扭曲,台灣才可能逐步脫離行人地獄的困境。


范振家博士簡介:
范振家,現任高雄市警察局前鎮分局行政組長,並獲得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其專業研究領域聚焦於犯罪防治,尤其是電信詐欺產業的運作模式與防制策略。

在博士論文《電信詐欺產業及其防治研究:計量經濟分析》中,范博士結合計量經濟學方法,深入剖析電信詐欺產業的成因、運作特徵與防治方案,並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與數據分析結果,為政府與執法機關提供實務參考。

2024年12月4日,范振家博士憑此研究成果,於法務部司法官學院舉辦的第十一屆傑出碩博士「犯罪防治研究論文獎」中脫穎而出,榮獲「佳作」殊榮,由法務部部長鄭銘謙親自頒獎,肯定其在犯罪防治領域的學術與實務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