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振家博士專欄 : 18歲以下遭詐三倍成長,我們的12年國教課綱還在裝睡!

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管理學博士 范振家

范振家博士專欄 : 18歲以下遭詐三倍成長,我們的12年國教課綱還在裝睡!

近期警政署公布的數據冷冷揭示殘酷現實:過去八年,18歲以下兒少遭詐騙人數翻了三倍,其中超過99%集中在12至18歲。這群被冠以「數位原生世代」光環的孩子,最熟悉的不是課本,而是手機遊戲與社群平台;最擅長的不是課堂知識,而是手指在螢幕上的飛快滑動。然而,這些自詡熟悉數位世界的年輕人,在真實社會裡卻成了詐騙集團眼中最肥沃的獵場。更諷刺的是,當詐騙早已成為全民公敵,教育部的十二年國教課綱仍舊高唱「自主行動」「社會參與」,在政治與社會議題裡大談台灣意識,卻對攸關孩子切身安全的「數位安全」與「防詐教育」隻字未提。這樣的課綱,不啻於將孩子推上戰場,卻只塞給他們一面布旗! 
培養學生對土地、歷史與社會的認同,本無不可。然而課綱強調的「自主」,往往淪為抽象口號與意識形態灌輸,卻缺乏與現實風險的連結。學生或許能在課堂上背出「民主價值」或「在地文化特色」,卻在日常生活中連真假簡訊都分不清,輕易被一個連結騙走存款。當孩子在現實世界裡一次次失守,教育部口中的「自主」究竟還剩下多少真義?

數位風險的急迫性
所謂「數位原生世代」,不過是會滑手機的幻影。他們能在遊戲平台神速操作,卻看不出點數詐騙陷阱;能在社群上與人互動,卻可能因一則假投資廣告而血本無歸。若教育部真在意孩子的「自主行動」,難道不該先教會他們如何守護財產與人格?否則,這樣的「自主」,無非是讓孩子帶著空洞口號,直接送進詐騙集團的大門。

犯罪經濟學的冷酷公式正是如此:被害人就是需求端,只要需求端源源不絕,供給端便永不消亡。青少年因媒體識讀不足而受害,成年人則因貪婪、孤獨與僥倖掉入陷阱。被害者一批批誕生,市場自然持續擴張,這就是詐騙產業永遠繁榮的理由。

課綱的華而不實
課綱雖列有「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聽起來冠冕堂皇,卻缺乏任何具體的防詐內容。它教學生「批判媒體」,卻不教「如何識破釣魚網站」;它談「資訊倫理」,卻不教「如何保護個資」;它高舉「公民參與」,卻刻意忽略「網路安全」。教育部滿足於紙上的漂亮字眼,卻把孩子赤裸裸暴露在數位陷阱裡。這不是教育,而是卸責。

我們要的不是口號,而是防護
教育的核心應是幫助學生面對真實世界挑戰。當詐騙已成台灣最大的治安威脅,教育部卻還在課綱字眼上斤斤計較。沒有數位安全,何來自主行動?課綱必須立刻將「數位安全與防詐教育」納入核心,讓教材案例化、動態化,能隨詐騙手法更新,並跨領域結合資訊、公民與生活教育。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縮小需求端,讓詐騙市場失去獲利空間。


若教育課綱繼續沉醉在「自主」與「認同」的幻象裡,卻不教孩子最基本的數位安全素養,那麼我們的下一代,將在詐騙集團的刀口下被一茬又一茬收割。所謂的「自主」,不是課堂上朗誦空洞的口號,而是能在現實世界裡守住自己的錢包與尊嚴。否則,最終只會淪為荒謬的悲劇:孩子頭腦裡裝滿台灣主體意識,卻連一則假連結都辨不出,只能任人宰割,成為詐騙集團口中的「豬仔」。  
 

范振家博士簡介:
范振家,現任高雄市警察局前鎮分局行政組長,並獲得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其專業研究領域聚焦於犯罪防治,尤其是電信詐欺產業的運作模式與防制策略。

在博士論文《電信詐欺產業及其防治研究:計量經濟分析》中,范博士結合計量經濟學方法,深入剖析電信詐欺產業的成因、運作特徵與防治方案,並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與數據分析結果,為政府與執法機關提供實務參考。

2024年12月4日,范振家博士憑此研究成果,於法務部司法官學院舉辦的第十一屆傑出碩博士「犯罪防治研究論文獎」中脫穎而出,榮獲「佳作」殊榮,由法務部部長鄭銘謙親自頒獎,肯定其在犯罪防治領域的學術與實務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