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報 / 胡一鳳老師專欄 : 農曆七月與忠誠送別的象徵
農曆七月是傳統中,為好兄弟們準備的庇佑與供養的月份;到了八月初一,好兄弟們結束一個月的「暑假」,準備返回陰間。
「鬼門關」儀式,不只是陰陽兩界的分離,也是對好兄弟們表達感恩與敬意,也提醒我們珍惜陽間生活,活得有覺知、有慈悲。
為什麼茹素/減少葷食──科學與環保角度
下面是一些研究與數據,支持茹素能對環境與健康帶來正面影響,當然是供大家思考,不是要強迫。
1. 減碳與溫室氣體排放
動物性食物(牛、豬、羊等)在飼養、飼料種植、運輸、糞肥處理等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與一氧化二氮等,遠高於以植物為主的飲食方式。
有研究指出,若人們實施素食或近素(含少量乳蛋或偶爾吃肉但以植物為主),整體飲食系統的溫室氣體排放可減少約 30‑50%。
2. 節約土地與水資源
養殖動物需要許多飼料作物,而這些飼料常常要開墾森林或其他自然棲地,造成森林砍伐、生物多樣性喪失。植物直接食用比飼養動物再吃動物的效率高很多。
而水資源消耗也是:動物性飲食所需的飼料種植、動物飲水與清理耗水遠比植物飲食高。
3. 對健康的潛在好處
多項研究指出,以植物為主的飲食可能降低心血管疾病、某些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風險。適當攝取蛋白質與營養素(植物性蛋白、豆類、穀物等)的話,是完全可以維持健康的。
4. 緩解氣候極端事件的頻率與強度
溫室氣體排放量越少,全球暖化斜坡就越緩,而暖化會造成海平面上升、氣候極端化(如颱風強度與頻率增加、暴雨旱災不穩定等)。減少肉類消耗,是眾多能夠立即見效的個人與集體行動之一。
尊重不同選擇;柔性行動就是力量
我知道每個人的背景、身體狀況、習慣、信念都不同,有些人因健康原因、文化背景、或其他因素無法完全茹素,這完全沒有問題。重要的是:
- 我們能以開放心態溝通,不批判,不指責。
- 可以從「減少」開始:一天素、兩天素、一週幾餐葷素搭配。
- 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每個人的進度與選擇都值得肯定。
這樣的態度,不僅避免對立,也更能凝聚人心,讓更多人願意慢慢來,感受到這條路上的溫柔與正面能量。
與好兄弟的感恩;農曆七月結束的意義
- 七月結束意味著一個週期的終結,也是一種釋放與祝福。
- 我們在這個時間點,回望自己:有沒有在這月裡做了善行、有沒有發出善念?祝福好兄弟們安歸,自己也能懷抱善意與感恩前行。
- 在這樣的節點,若能實踐茹素或健康飲食,也是一種對生命、對地球的感謝──回應這段時間的虔誠與敬畏。
總結
今天農曆八月初一,是一個新的開始。在這樣的日子裡:
- 我們送別好兄弟們,也提醒自己對生命與環境要負責。
- 茹素或減少葷食,是科學證實能幫地球與健康的方法之一。柔性行動,不強迫,尊重每一種選擇,就是社會的溫柔力量。
- 同時要面對即將來襲的颱風,保護自己與他人安全,是行動中的必須。
願我們在這日子裡懷抱感恩與善念,以智慧與慈悲並行;慢慢行、柔柔做,一步步讓這世界更美好。感恩大家。
胡一鳳老師 簡介: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並於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與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首屆全球「人間佛教管理文化」課程結業。
該課程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擔任總監,強調「理論與實踐合一」的自覺式管理,匯聚近九十位來自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十三國、四十六城市的企業與文化菁英。
課程體現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管理學」不僅是修行智慧,更是一門科學化、現代化的管理學,具備跨國、跨文化、跨產業的實踐力。
同儕包括琉璃工房董事長楊惠姍、清玄享閱文化集團董事長方淳珍、廣州嶺南教育集團董事長賀惠山、上海米源集團董事長陳志峰、泰國型創科技董事總經理張仁安等知名領袖。
現任佛光山普門中學生命教育兼任老師、南華大學終身學習學院榮譽顧問長,亦為百人行善團發起人。
長期關注教育、公益、環保與跨宗教交流,致力於推廣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念,將修行落實於日常,推動「行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並擔任高雄市中華企業經營領袖協會顧問、高雄市團體企業講師職業工會講師、謝黃扁文化藝術基金會顧問、高雄少年觀護慈愛協會理事、高雄科技大學東區校友會顧問等,持續推動文化教育與社會關懷。
近年榮獲美國德保羅大學自然醫學聯合頒證、國際社會服務獎(2023年),以及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頒贈「佛光三好人家」殊榮(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