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報 / 胡一鳳老師專欄 :我的修行日誌 - 秋分的智慧 × 感恩的傳承 × 北斗星君的精神

中華新聞報 / 胡一鳳老師專欄 :我的修行日誌  - 秋分的智慧 × 感恩的傳承 × 北斗星君的精神

 

今天國曆 9 月 23 日,正值二十四節氣中的 秋分。

所謂「秋分暝日對分」,此時晝夜平分,象徵自然界的陰陽和諧與平衡。

在農業社會,秋分意味著 二期稻作逐漸成熟——「好中秋,好慢稻」、「八月半田頭看」,提醒人們此刻可以觀察稻穀收成的豐歉。

在民俗文化中,秋分也有三大習俗:

1. 祭月——感恩天地神明,祈願豐收。

2. 吃秋菜——一家人共同採食野菜,象徵健康長壽。

3. 秋社祭祖——慎終追遠,表達對先人的思念與敬意。

古人懂得在節氣裡學習平衡,並在生活中時時懷抱感恩,飲水思源。

感恩的實踐

昨天農曆 8/1,正逢我外子奶奶的忌日。即使行程繁忙,我仍前往她奉安的寺廟,代表家族獻上敬意。因颱風將至,塔位樓層暫時封閉,法師建議我把供品放在一樓,以心念祈請奶奶下來受用。誠心自然相通,因此我如實去做,並誦《心經》回向,願她蓮品增上,也護佑子孫。

雖然我嫁入夫家後,未曾親眼見過外子奶奶,但「未曾見過」並不等於「從未存在」。她曾真實走過人間,才有後來的家族延續。

遺憾的是,現代人常因沒看過、沒接觸,就容易忽略前人的存在,缺少了飲水思源的心。其實,正因他們曾經在,我們才得以在。懂得追思與感恩,就是慎終追遠最樸實的修行。

隨後,我趕赴普中授課。課後,我再前往另一座寺廟——佛光山萬壽園,向已往生的公婆報告近況,也依循他們生前的精神,向外子奶奶致上緬懷之意。

同時,我也在佛前為 歷代先祖、公婆,以及自己的父親、哥哥等親友 致意,表達深切的思念與感恩。

我提醒他們,農曆 8/3 是道教的 北斗星君聖誕。這不僅是一個宗教節日,更是一種精神象徵。南華大學榮譽教授慧開法師——留美博士,被譽為「國際生死學之父」,在其暢銷著作《生命是一種連續函數》中,以數學的概念結合佛教「三世觀」,提出:生命歷程是 連續不斷的,即使有起伏變動,也不會斷裂或消滅。死亡並非終結,而是銜接下一期生命的樞紐。

因此,我也藉此提醒祖先與親人:要記得祝福道教的北斗星君聖誕。這份「不分您是道、我是佛」的大愛精神,正是為來世種下 不分別心的善種子。

這兩處雖然地點不同,卻同樣承載著我對長輩與親友的深切思念與慎終追遠之情。

同時,我也在佛前祈禱,願這次樺加沙颱風傷害降至最低,眾人皆能平安。並深懷感恩:佛菩薩慈悲照顧我們的先人,使他們安住,並持續護佑後代子孫。

北斗星君的啟發

農曆 8/3,恰逢道教的 北斗星君聖誕。

北斗星君掌管生死善惡,祂的精神核心在於:

• 慈悲:悲憫眾生,消災解厄。

• 公義:正直公平,承認因果。

• 尊重生命:體悟無常,淨化心靈,積善行德。

• 責任:勇於承擔,願助人解厄。

課堂上我問學生:

「若你是北斗星君,你會做什麼?」

答案其實就在日常生活中。

例如:颱風將襲台,學生若能在晚上九點,主動發訊息或打電話給長輩,提醒注意安全,這就是慈悲的展現。外籍生若能告訴遠方的父母:「我很安全,請放心!」這同樣是實踐北斗星君精神。

而之所以特別提到「晚上九點」,是因為學校在白天上課時會暫時保管學生手機,避免因滑手機而影響課業;等到晚上九點再將手機發還,讓孩子們能和家人連絡。這正好成為學生展現關懷、落實慈悲的最佳時機。

我要特別強調:我們學習的是祂的精神,而非追求怪力亂神。

在校園裡,這樣的定位能避免誤解,也讓同學明白:宗教故事的精神價值,可以轉化為生活智慧。

延伸至生命教育

同樣地,在 農曆 7/22 星雲大師 99 誕辰紀念日,我也會帶領學生思考 普中創辦人的人格特質:開創性、慈悲心、人間性、謙虛。請同學分組討論:如何把這些特質落實在日常?因為 把精神實踐於生活,就是對創辦人最好的祝福與感恩。

落實去做,「老師也許會給你驚喜」。

孩子們在實踐中學會:

「做我真好,我的心是一塊好土。」

唯有如此,才能孕育豐盛的生命。

結語:

「做自己生命中的北斗星君」我們要像道教神祇北斗星君一樣,成為自己生命中的指引者和掌舵者,不隨波逐流,堅定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與目標前行,把握人生的方向與主導權,成為自己生命的主宰者。

只要我們發揮內在的智慧與力量,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在人生的航程中準確導航,最終到達理想的彼岸。

而秋分的人生隱喻

秋分提醒我們:平衡是一種生命智慧。

星雲大師慈示:

• 「年年不忘春耕,自然能夠秋收;時時不離助人,自然能得人助。」

若我們願意在生命中持續耕耘善念,就能收穫豐盛的人生;若我們時時助人,生命也必將得到回饋。

願在這秋分時節,大家都能在感恩與善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 平衡、力量與光明。

 

胡一鳳老師 簡介: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並於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與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首屆全球「人間佛教管理文化」課程結業。

該課程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擔任總監,強調「理論與實踐合一」的自覺式管理,匯聚近九十位來自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十三國、四十六城市的企業與文化菁英。

課程體現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管理學」不僅是修行智慧,更是一門科學化、現代化的管理學,具備跨國、跨文化、跨產業的實踐力。

同儕包括琉璃工房董事長楊惠姍、清玄享閱文化集團董事長方淳珍、廣州嶺南教育集團董事長賀惠山、上海米源集團董事長陳志峰、泰國型創科技董事總經理張仁安等知名領袖。

現任佛光山普門中學生命教育兼任老師、南華大學終身學習學院榮譽顧問長,亦為百人行善團發起人。

長期關注教育、公益、環保與跨宗教交流,致力於推廣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念,將修行落實於日常,推動「行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並擔任高雄市中華企業經營領袖協會顧問、高雄市團體企業講師職業工會講師、謝黃扁文化藝術基金會顧問、高雄少年觀護慈愛協會理事、高雄科技大學東區校友會顧問等,持續推動文化教育與社會關懷。

近年榮獲美國德保羅大學自然醫學聯合頒證、國際社會服務獎(2023年),以及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頒贈「佛光三好人家」殊榮(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