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管理學博士 范振家
中華新聞報 / 范振家博士專欄 : 救災不能各唱各調─從花蓮馬太鞍溪洪災看中央地方失能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洪水瞬間衝破堤防,讓光復鄉市中心泡入水中,造成慘重傷亡,至今已至少有15人罹難、上百人受傷、多人失聯中。災區一片愁雲慘霧之際,中央與地方卻仍在互別苗頭,不僅先後在光復糖廠相隔三百公尺,各自設立前進指揮所,甚至還各自召開記者會。這樣的「雙頭馬車」不僅徒增混亂,更讓第一線救災人員無奈嘆息:「何時能合作?」
朝令夕改,責任誰擔
據地方基層第一線救災人員反映,中央相關單位在撤離規劃上反覆無常,短短幾日內九度修改通知,撤離人數從600到8000人不斷更動,直到洪水即將到來才拍板。地方政府早於9月21日已啟動自主撤離,卻仍在等待中央「最後確認」。災害應變最忌訊息混亂與責任模糊,但中央與地方卻陷入互不信任,導致錯失黃金時間。另據前內政部長李鴻源直言,光是要在短時間內疏散八千人,即便中央、地方緊密合作都不一定辦得到,何況在彼此揣測、防範的氛圍中,又如何能有效因應?
「垂直避難」的爭議與落差
中央此次推動的「垂直避難」政策,本意或許是參考國際經驗,讓居民就近避難於高樓層或堅固建築。然而,花蓮多為山地、河谷與偏鄉聚落,基礎建設條件與居民生活型態與理論設想相去甚遠。第一線基層警消痛批,這項政策從未經過完整的在地演練,卻在真實災害中倉促套用,讓執行端陷入兩難。所謂的「創新方案」,若未經實地驗證,最後只會淪為紙上談兵。
「雙頭馬車」的荒謬現場
依據《災害防救法》第12條,災害發生時,地方首長應成立應變中心並擔任指揮官,必要時可另設前進指揮所。花蓮縣府歷來面對0403地震、太魯閣號事故,皆循此例辦理。然而,這次中央卻另設「前進協調所」,由部會派員主持,並未正式納入縣府,形成兩套系統平行運作。更弔詭的是,中央協調所每天上午10時召開記者會,縣府則在昨晚臨時宣布上午10時30分亦要開會,兩者「你方唱罷我登場」,不啻是拿災情當作政治舞台。對災民而言,真正需要的是一致與明確的指揮,而非各說各話的表演。
基層的血汗與無奈
據引用媒體報導警消描述,一天要撤離上千人,幾乎是「超人任務」。他們挨家挨戶勸離居民,冒險涉水救援,卻在輿論中被指責不力。基層人員下班後只能借酒澆愁,感嘆「花蓮人不是二等公民」。這句話不僅是情緒的抒發,更是邊陲長年被忽視的寫照。中央若持續在災後透過輿論甩鍋卸責,只會進一步摧毀基層士氣與人民對政府的信任。
改革刻不容緩!
馬太鞍溪堰塞湖釀災揭示了我國災防體系的結構性問題。若要避免歷史重演,中央與地方必須正視以下改革:
建立單一決策中心:災時指揮必須權責一致,杜絕「雙頭馬車」。
決策透明化:每次撤離建議與人數調整應公開科學依據,避免基層「被矇在鼓裡」。
在地化驗證:新措施如「垂直避難」必須先行試點,證明可行性後再推廣。
授權並尊重基層:中央應給予地方更大自主裁量,基層才有餘裕即時應變。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釀災,已讓台灣社會付出慘痛代價。此刻,中央與地方不應再在記者會上互別苗頭,而應回到制度面檢討:如何整合資源、如何建立信任、如何讓第一線能安心救人。花蓮人當然不是二等公民,而是台灣這片土地的一部分。他們的吶喊,正是全國災防體系的警鐘!
范振家博士簡介:
范振家,現任高雄市警察局前鎮分局行政組長,並獲得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其專業研究領域聚焦於犯罪防治,尤其是電信詐欺產業的運作模式與防制策略。
在博士論文《電信詐欺產業及其防治研究:計量經濟分析》中,范博士結合計量經濟學方法,深入剖析電信詐欺產業的成因、運作特徵與防治方案,並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與數據分析結果,為政府與執法機關提供實務參考。
2024年12月4日,范振家博士憑此研究成果,於法務部司法官學院舉辦的第十一屆傑出碩博士「犯罪防治研究論文獎」中脫穎而出,榮獲「佳作」殊榮,由法務部部長鄭銘謙親自頒獎,肯定其在犯罪防治領域的學術與實務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