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報 / 胡一鳳老師專欄 :我的修行日誌|共修在人間,文化在心間
前言:論壇與會員大會,亦是修行現場
這兩天,我受邀參加國際佛光會鳥松一分會與苓雅二分會的會員大會,並擔任論壇與談人。主題圍繞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第二章】深廣推進人間佛教實踐層面的建設事業》,內容涵蓋「以慈善福利社會──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慈善觀」與「人間佛教共修觀──以共修淨化人心」兩大面向。我負責分享的主題為〈人間佛教共修觀──以共修淨化人心〉。
這兩場活動對我而言,不僅是一場論壇與會員聚會,更像是一連串「活生生的修行現場」,處處充滿啟發與感動。
法無定法:場地變動中的即時說法
10月4日鳥松一分會的會員大會,原訂於南屏別院五樓國際會議廳舉行,因故臨時改到十樓觀音殿。我當下應機與眾分享:「這就是法無定法──無常即是常,處處是修行,處處是道場!」
我也以幽默法語連結:「我們從『五福臨門』升級到『十全十美』,更殊勝的是在觀音座前共修。」星雲大師常教我們:要念觀音、拜觀音、學觀音,更要做自己的觀世音。這段因緣提醒大家隨緣自在、感恩一切,把變動視為修行的功課。
生活即修行:榮耀與抉擇的一刻
在介紹「佛光三好人家」PPT時,我看到表揚畫面中,自己與另一組得獎人的頒獎人不同,便臨時補充這段往事。
去年底,我與先生從高雄北上台中惠中寺領獎,卻在地下室發生車禍。當時法師慈悲地請我先上樓領獎,先生也表示可以自行處理,但我心念非常清楚:「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但我是佛光人,選擇留下來陪伴他,要共同承擔,這才是修行吧!」
雖然錯過了住持心保和尚的親自頒獎,但惠中寺法師特別邀請國際佛光會秘書長覺培法師為我們單獨頒獎合影。那一刻,比舞台上的掌聲更溫暖,也再次印證:修行不在禮讚,而在抉擇當下的心。
臨機應變:聚焦「家庭共修」的善巧
10月5日苓雅二分會的論壇,為了掌握時間,主持人臨時請我聚焦一個實踐面向分享,也印證了「計劃趕不上變化,唯佛法是活法,不變應萬變」。
我原準備從「教育、公益、跨宗教、家庭」四個面向談起,於是當場問大家:「哪一個最難修?」台下有位菩薩輕聲提到「家庭」,我便順勢善巧地聚焦於「家庭共修」,也因此能更深入舉例。這次分享,我完全脫稿,也補充了前一日未提到的內容。
家庭共修:從桐城文風到春聯文化的「智・仁・勇」
某年二姐在老家張貼春聯時遭車輛擦撞,母親因此起了陰影,一度禁止再貼。我以此為例,分享家庭修行需具「智、仁、勇」:
- 智:以正知正見安撫長輩,釐清意外與傳承的不同;
- 仁:以愛與耐心溝通,尊重母親心情;
- 勇:在安全前提下堅定文化傳承,不能因噎廢食。
後來我等待因緣,趕在除夕當天親自提詞,並交代大女兒協助尋請書法家揮毫;當日下午張貼完成。母親感受到我們的用心,也逐漸釋懷。如今,下一代也學習提字,這份文化與精神在三代間接力傳承。我常想,爸爸在天之靈若能看見,一定會很開心。
我的父親老家位於安徽桐城,自古文風鼎盛,桐城派主張「以文載道」,影響深遠,有「天下文章出桐城」之譽。父親文筆極佳,將徽文化融入生活──春聯不外求,由他親提,將家族故事入聯,鄰里每年都期待來「看我們家的春聯」。他曾榮獲「高雄市模範父親」,是我們永遠的榜樣。也正因父親往生後,我願意做一切能回向的事,踏入佛教,體會修行與回向的真義。
文化共修與人心交會:從桐城到澎湖的心靈共鳴
論壇現場,我結緣了同鄉安徽桐城的李夢明師姐。她主動走來交流,分享同鄉情誼,倍感親切。
散場時,又有一位77歲、來自澎湖的師姐特別在出口與我相遇。因我提到母親是澎湖人,我打趣說自己是「芋頭與憨吉的結合」,外省與本省的組合,更能體會兩岸文化交融。她開心地說:「聽了妳的分享,好歡喜、好開心!」這兩段不期而遇的對話,就像一場文化的交響,也印證了「共修」不僅在壇場,更在心與心的交會中自然流動。
李夢明師姐已高齡90歲,歷經戰亂仍勤學不輟,64歲起潛心作畫,至今仍活躍於長青學苑。每年新春,她更親赴佛光山「百萬人興學」服務處蓋捐贈印章,以實際行動護持教育。她以畫筆淨化心靈、以藝術傳燈,是文化共修的典範。
座右銘 × 法語:把苦化光,讓心發熱
「行三好,一教鳳行,活出生命的光與熱。」—— 勉勵大家,也勉勵自己。
慧開法師說:「生命是一種連續函數;死亡不是斷點,而是靈魂移民到另一個世界繼續存在。」我們藉著肉身來到地球上課:身體如桌椅,是工具;靈魂才是持續學習的主角。面對苦與煩惱,要懂得「藉苦化光」,把逆境化為淬鍊心性的道場,也不畏懼死亡。
結語:共修不離生活,生活就是道場
星雲大師的「共修淨化人心」,不是口號,而是把法落到生活:
從場地變動的隨緣,到生活抉擇的修行;
從家庭春聯的傳承,到文化藝術的人心交會,
處處皆是修行現場。
法無定法,處處表法——願我們都在日常中同行共修,發光發熱。
胡一鳳老師 簡介: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並於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與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首屆全球「人間佛教管理文化」課程結業。
該課程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擔任總監,強調「理論與實踐合一」的自覺式管理,匯聚近九十位來自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十三國、四十六城市的企業與文化菁英。
課程體現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管理學」不僅是修行智慧,更是一門科學化、現代化的管理學,具備跨國、跨文化、跨產業的實踐力。
同儕包括琉璃工房董事長楊惠姍、清玄享閱文化集團董事長方淳珍、廣州嶺南教育集團董事長賀惠山、上海米源集團董事長陳志峰、泰國型創科技董事總經理張仁安等知名領袖。
現任佛光山普門中學生命教育兼任老師、南華大學終身學習學院榮譽顧問長,亦為百人行善團發起人。
長期關注教育、公益、環保與跨宗教交流,致力於推廣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念,將修行落實於日常,推動「行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並擔任高雄市中華企業經營領袖協會顧問、高雄市團體企業講師職業工會講師、謝黃扁文化藝術基金會顧問、高雄少年觀護慈愛協會理事、高雄科技大學東區校友會顧問等,持續推動文化教育與社會關懷。
近年榮獲美國德保羅大學自然醫學聯合頒證、國際社會服務獎(2023年),以及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頒贈「佛光三好人家」殊榮(202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