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報 / 范振家博士專欄 : 觀光補助鋪紅毯,外籍車手走星光大道?

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管理學博士 范振家

中華新聞報 / 范振家博士專欄 : 觀光補助鋪紅毯,外籍車手走星光大道?

最近一年,台灣街頭的ATM前多了不少外籍面孔。這些人頭戴鴨舌帽、口罩不離口,走點、過卡、分批提領,身影穿梭如同觀光團,只是路線不是古蹟巡禮,而是提款機巡禮。警方多日跟監後,一舉扯出跨國詐欺鏈:招募、押控、收水、控盤,分工精細;港籍、馬籍與逃逸移工成了新一代「觀光車手」。

台灣拚觀光、拚打詐,兩支箭同弦,卻射向不同靶心。前者大撒補助迎客來,後者疲於奔命抓車手。結果如何?警方統計,去年查獲外籍車手753人;今年1至9月就破千人。打詐口號喊得鏗鏘,車手人數卻長得比預算還快。若非制度設計出問題,難道是詐團太配合政策、太盡責?

更諷刺的是,政府一手撒錢推觀光,一手又得調警力滿街圍捕外籍車手。觀光署的「台灣消費金」原是為了刺激觀光,詐團卻另作解讀成「提款金」;免費機票、包吃包住、日薪兩千五百,來台旅遊兼提款,一舉兩得。觀光署拚的是入境人次,警政署拚的是逮捕人數;一個報喜「創新高」,另一個也報喜「再破紀錄」。兩個部會都能在記者會上開心報捷,只是站在ATM前的,永遠是被利用的外籍青年。

問題不在觀光,也不在外籍旅客,而在我們的治理還困在「KPI思維」。防詐與促旅分屬不同指標、各說各話,制度的縫隙自然成為詐團的天堂。政府喊「跨部會合作」,結果是跨不過部會的牆;喊「智慧打詐」,詐團卻用智慧手機早我們半步。詐欺早已是跨國產業,台灣的應對卻仍停在「地方自治」層次。

觀光補助原意良善,旅行團獎勵金也為了振興產業。可惜,補貼講的是經濟學,防詐講的卻是社會學與犯罪學。當政策只看「入境人次」「住房率」這些漂亮數字,卻不看「異常行為密度」與「高風險場域」,補助就可能成了詐團的保護傘,給他們一個合法入境的理由、降低邊境查驗機率,還送上一份「觀光敘事」讓社會放下戒心。

要解這個結,得從制度破口補起。
首先,要把「流量治理」改成「風險治理」。觀光補助申請介面應加入多語防詐提醒與勾選式告知,明確標示「代收代付、代領現金」屬違法行為;旅行團獎勵金也該納入「行程異常率」「旅客失聯比」等風險指標,異常就該扣分、停權,別讓旅行社成了詐團的招募中介。

其次,要建立「落地即時防線」。針對短期停留、無固定行程、卻在不同地點頻繁提款的旅客,銀行與虛擬通貨業者應啟動分級風險管控,像是延遲交易、人工複核;系統若偵測高風險行為,可暫緩提領,並以多語簡訊提醒旅客防詐,避免誤攔一般遊客,又能阻斷車手金流。

第三,要強化上游打擊。主管機關應結合駐外館處及港、馬、新、東南亞各國警方,建立「招募訊息溯源平台」,追查招募端與金流源頭,鎖定提供人頭帳戶、押控護照、場外換匯的幕後供應鏈,別老是只抓末端「臨演」,卻放過真正的導演。

防詐不能只靠口號,得有制度性防火牆。當補助制度、金融偵測與跨境執法能夠同步補網,台灣才能從「觀光天堂」變成「詐團地獄」的終結者,而不再是他們理想的提款機。

制度的價值,是讓做對的事變容易、做錯的事變困難。觀光與治安並非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觀光要拚,安全更不能少。讓補助與打詐不再拆台,而能相互配合,讓「友善台灣」不再成為跨國詐團眼中的「友善提款機」。

范振家博士簡介:
范振家,現任高雄市警察局前鎮分局行政組長,並獲得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其專業研究領域聚焦於犯罪防治,尤其是電信詐欺產業的運作模式與防制策略。

在博士論文《電信詐欺產業及其防治研究:計量經濟分析》中,范博士結合計量經濟學方法,深入剖析電信詐欺產業的成因、運作特徵與防治方案,並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與數據分析結果,為政府與執法機關提供實務參考。

2024年12月4日,范振家博士憑此研究成果,於法務部司法官學院舉辦的第十一屆傑出碩博士「犯罪防治研究論文獎」中脫穎而出,榮獲「佳作」殊榮,由法務部部長鄭銘謙親自頒獎,肯定其在犯罪防治領域的學術與實務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