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報 / 胡一鳳老師專欄 :慈心無界 × 博古跨今
觀音精神在生活、國際與科技的實踐
一、樂齡大學開學典禮 × 觀自在生活藝術 × 科技融入終身學習
2025年10月14日,我受邀前往嘉義南華大學,參加終身學習學院「樂齡大學開學典禮」並致詞。
一早六點多,我特地從高雄驅車北上,只為親自支持這群用心的教育團隊。
南華大學終身學習學院樂齡大學,為實現銀髮族健康快樂、自主學習的願景,以多元創新的課程,讓樂齡長者們走進美麗、綠意盎然的南華校園,一圓進入南華大學夢。自99年創辦以來,至今已邁入第16年,持續以「終身學習,幸福終生」為目標努力。
典禮當天,高俊雄校長、副校長賴淑玲、終身學習學院院長知賢法師,以及周建民教務長、人事紀茂嬌主任、鄭絢文總務長、潘義祥副總務長、人文學院呂凱文院長與五位授課老師,都在百忙之中親自蒞臨現場,共同支持這場別具意義的典禮,共同為樂齡學員送上祝福。
我在致詞中特別提到
「我們今天不只是來上課,更是一起來修一門——觀自在的生活藝術!」
我也和大家分享「樂齡三好」的小秘訣:
做好事 → 善待自己,也是行善
說好話 → 一句早安、一個讚美,就是祝福
存好心 → 善念是最安全的存款,不怕詐騙、不會貶值,還會自動生出利息
最後,我用年輕世代的語彙與幽默祝福作結:
智慧 Wi-Fi 永不斷線
青春 ON 、熱情 UP
每天都與阿彌陀佛、南華大學 Online
知賢院長也在典禮上宣布,這學期將帶領長輩們學習 GPT 與 Gemini,讓樂齡學員能與時俱進,善用科技開啟新的學習旅程,實踐「終身學習,幸福終生」的精神。
圖說:胡一鳳老師於南華大學樂齡大學開學典禮致詞 致詞時神采奕奕,分享「觀自在生活藝術與樂齡三好」
二、從觀自在生活藝術 × 到三十三觀音的國際巡禮
這門「觀自在的生活藝術」,不只是課堂上的學習,更是一種可以走出教室、走向世界的慈心實踐。
知賢院長將於10月25日率團前往韓國,舉辦「欲見‧觀自在」三十三觀音巡禮朝聖研習營第二部曲。該活動分三部曲,每部曲以8天巡禮11處道場,最終完成三十三觀音道場的全程朝聖。這不僅是一場跨國宗教文化的學習之旅,更是慈心精神的當代表現。高俊雄校長也將親自隨團前往,可見南華團隊對宗教、身心靈與文化教育的重視與親力親為。
知賢院長為留英博士,高校長為留美博士,皆以理性、科學與實證精神推動宗教教育,正如星雲大師所言:「宗教是心的教育,不是怪力亂神。」
三、觀音信仰的在地化 × 聖母慈心的對照
觀音信仰最早源於印度佛教,三國時期傳入中國,至南北朝時期逐漸盛行。為了讓信仰在地化(Localize),觀音的造型也隨之轉變,逐步成為華人文化中所熟悉、充滿慈愛的母性形象;如同天主教聖母像在剛開始傳至中國時,也逐漸呈現東方面孔一樣。
不論是觀音或聖母,其本質皆為「慈心」,成為跨宗教共通的精神語彙。
「三十三觀音」典故出自《妙法蓮華經·普門品》,意指觀音菩薩會以33種不同的姿態和形象出現在世間,以救度眾生。今日的跨國巡禮與宗教教育,正是將這精神活用在生活中,成為「現代觀音」的具體實踐。
四、太和論壇 × 佛館 × 國家博物館 × 石窟沉浸展
根據2025年10月13日媒體報導,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受邀出席第七屆「太和論壇」,與來自全球著名博物館的200位館長及學術機構等300餘人共聚一堂。
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劉曙光致開幕詞;前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與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羅文利發表主旨演講。第二場分論壇由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主持——河南博物院曾與佛陀紀念館簽署合作備忘錄,多次展覽交流,互動密切。
論壇期間,如常法師與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交流,致贈星雲大師2026年春聯墨寶「和諧共生.馬到成功」金字卷軸;亦與美國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代表洽談未來合作,展現佛館的國際文化影響力與星雲大師「以文化弘法、以藝術入心」精神的延續。
令人振奮的是
2025年11月1日至2026年10月11日,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將與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羅文利團隊合作,推出國際大展【華彩萬象 Magnificence and Grandeur:石窟藝術沉浸體驗】。
本展以中國五大石窟——克孜爾、敦煌莫高窟、麥積山、雲岡、龍門——為核心,透過數位科技與沉浸式體驗,讓觀眾「穿越千年」,重返石窟藝術的壯闊與靈性。
羅文利館長過去亦與法國歐萊雅合作【「美之道・循徑至美」】項目,透過語音導覽小程序等數位化手法,讓文物「開口說話」,吸引年輕族群關注,並將「美」轉化為跨文化橋梁。
這次與佛館的合作,正是「文化傳承 × 創新科技 × 文物交流」的最佳示範,也凸顯博物館在當代社會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為何我們比以往更需要博物館:博物館的重要性〉(佛館《喬達摩》第192期)
「在動盪不安的時代,博物館不僅是文化與歷史的保存場域,更是社會療癒、教育啟蒙與文明對話的重要平台……它們既是文明的『記憶體』,也是文化共生與國際對話的橋樑。」
五、AI時代 × 跨宗教對話 × 學術實踐
2025年12月19日至21日,第11屆「人間佛教座談會」將於佛光山舉行,主題為「AI時代與宗教傳播」。
會議將齊聚來自美、德、法、荷、澳、紐、菲、台等地的國際學者,發表30篇最新研究;以佛教、天主教與伊斯蘭教為主軸,結合理論與實踐,運用義理學、社會學與技術創新,呈現跨宗教、跨領域的成果。
主辦單位: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
協辦單位:國立成功大學漢學研究發展中心、中華傳統宗教總會等。
中華傳統宗教總會由星雲大師創立,現任總會長為心保和尚,每年12月25日於佛館舉辦世界神明聯誼會,促進宗教交流與和平。
我平日天主教朝聖與道教祝壽活動,也正是秉持這種跨宗教精神。
我也曾參與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與香港中文大學合辦的全球「人間佛教管理文化」課程,由妙凡院長與陳劍鍠教授領導,強調「理論與實踐合一」,吸引來自13國的菁英,共同體現大師思想的跨文化實踐力。
六、星雲大師如觀音化身 × 弟子行願群像
心保和尚統籌推動「世界神明聯誼會」,促進宗教對話與和平;
心定和尚七十歲遠赴泰國建設泰華寺,推動文化、教育、慈善、共修;
如常法師代表佛館走向國際,推展文化外交;
妙凡院長以學術推動跨宗教對話;
高校長與知賢院長團隊則在南華以教育實踐宗教與文化精神——
他們皆以慈心落實觀音精神於生活。
台灣佛光山大悲殿的觀音,慈光普照;大師年輕時翻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所得版稅用來建大悲殿。
韓國的三十三觀音巡禮、泰國的泰華寺觀音聖像,也都是觀音在人間的真實體現。
七、結語:橄欖湖 × 國際學生 × 用清涼對治熱惱
2025年10月14日典禮後,我特地漫步於南華大學橄欖湖畔。微風拂面、湖光映照,心自然靜定。橄欖枝象徵和平,而這片湖畔恰如一方「清涼地」,讓我想起星雲大師法語:「用清涼對治熱惱,以慈心化解對立。」
南華大學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學生,在「三好」理念薰陶下,彼此交流、實踐慈心,讓校園成為和平與善意的樞紐。
結語
從南華的「觀自在生活藝術」課堂,到三十三觀音的國際巡禮;
從太和論壇與沉浸式石窟展,到AI時代的跨宗教對話;
從星雲大師慈心化現,到弟子們的行願群像
一切都在印證:觀音無國界,慈心跨時空;科技助傳播,文化育未來。
胡一鳳老師 簡介: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並於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與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首屆全球「人間佛教管理文化」課程結業。
該課程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擔任總監,強調「理論與實踐合一」的自覺式管理,匯聚近九十位來自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十三國、四十六城市的企業與文化菁英。
課程體現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管理學」不僅是修行智慧,更是一門科學化、現代化的管理學,具備跨國、跨文化、跨產業的實踐力。
同儕包括琉璃工房董事長楊惠姍、清玄享閱文化集團董事長方淳珍、廣州嶺南教育集團董事長賀惠山、上海米源集團董事長陳志峰、泰國型創科技董事總經理張仁安等知名領袖。
現任佛光山普門中學生命教育兼任老師、南華大學終身學習學院榮譽顧問長,亦為百人行善團發起人。
長期關注教育、公益、環保與跨宗教交流,致力於推廣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念,將修行落實於日常,推動「行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並擔任高雄市中華企業經營領袖協會顧問、高雄市團體企業講師職業工會講師、謝黃扁文化藝術基金會顧問、高雄少年觀護慈愛協會理事、高雄科技大學東區校友會顧問等,持續推動文化教育與社會關懷。
近年榮獲美國德保羅大學自然醫學聯合頒證、國際社會服務獎(2023年),以及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頒贈「佛光三好人家」殊榮(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