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報 / 范振家博士專欄 : 當鞭刑遇上詐騙,《回魂計》不只是戲,而是人民望治心切的鏡像

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管理學博士 范振家

中華新聞報 / 范振家博士專欄 : 當鞭刑遇上詐騙,《回魂計》不只是戲,而是人民望治心切的鏡像

當一個國家開始討論「詐騙犯是否該挨鞭子」,那已不只是刑罰技術的問題,而是社會忍耐極限的試煉。新加坡政府正考慮修改刑法,讓詐騙者成為鞭刑的對象,最高可達二十四下。這個以法紀嚴明聞名的國度,終於也被「詐」得失去耐性。自2019年以來,詐騙損失超過34億美元,2024年更創下11億美元的紀錄。當冷冰冰的統計數字化作一個個被掏空積蓄的中產與長者,社會情緒的臨界點也被推向「以痛制詐」的極端。

或許,這是人們對制度失效的最後吶喊。當警告無效、宣導徒然、科技防詐成了口號,群眾自然寄望於「重刑」來恢復秩序的幻覺。鞭刑,不只是懲罰,更是心理報復的代名詞。它象徵著那種失落的正義,既然法律無法讓受害者重獲平靜,那就讓加害者的皮肉來替代贖罪。只是,痛楚真能洗滌道德的污漬嗎?

《回魂計》這部Netflix影集,正好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橫空出世。兩位母親為替遭詐騙害死的女兒報仇,不惜讓死刑犯「復活七天」,親手讓他受盡折磨。這不僅是懸疑劇的設定,更像是一場全民的心理投射:我們多麼希望,那些操縱人性、榨乾良知的詐騙者,能真正「痛一次」。然而,戲劇的殘酷在於,它讓觀眾在報仇的快感之後,看見人性更深的虛無。

在劇中,母親慧君與趙靜從悲痛走向瘋狂,她們的復仇不僅針對兇手,也針對那個讓罪惡有機可乘的世界。她們以愛之名行極端之舉,卻在復仇的盡頭,發現正義早已被仇恨稀釋。那場「復活七日」的煉獄,不僅讓兇手受罰,也讓她們自己成了新的囚徒。這不正是現實社會的縮影嗎?當全民高喊「重罰詐欺」之際,我們是否也在不知不覺間,把正義簡化成了情緒的出口?

新加坡要「打」詐,台灣也不遑多讓。從「詐欺防制專法」到各式跨部會行動方案,我們一次又一次宣示決心。可是,當新聞版面仍被「AI美女詐騙」、「假投資群組」佔滿,當受害者連報案都被勸「不可能追回」,重刑的呼聲自然高漲。社會不是不知道法律要講比例原則,只是當正義遲到太久,人民便想自己「伸張」。

反諷的是,越是文明的社會,越容易被「非文明的懲罰」誘惑。新加坡的鞭刑議題之所以引人注目,正因它揭示了文明的兩難:一方面,我們強調人權、矯正、重生;另一方面,當被詐的人命、尊嚴與財富成為灰燼,我們又渴望一種「看得見的報應」。那是一種肉體上的審判,用力地提醒社會:惡有惡報,仍是道德的底線。

《回魂計》的恐怖,不在於鬼神,而在於人心。它讓觀眾在兩位母親的復仇裡,看見所有被詐的焦慮、憤怒與無助。那份痛,是跨國的、跨階層的;那份渴望報應的情緒,也正驅動各國政府不斷祭出「更重」的刑罰。只是,當法治的理性被情緒推著走,是否正逼近另一種危險?如果正義成了復仇的代名詞,法律的尊嚴又從何而來?

或許,社會需要的不只是「更痛的刑罰」,而是「更有力的防線」。詐騙的猖獗,不只是個體道德淪喪,更是跨國洗錢、資訊安全、金融監理、網路平台責任的綜合失靈。《回魂計》揭露的「詐騙園區」,正是當代資本主義黑洞的縮影,當人被降格為數據、業績與工具,惡自然成為生存的語言。

因此,當我們凝視新加坡的鞭刑辯論,或沉迷於《回魂計》的懲惡高潮,也應該問自己:我們要的真的是報復,還是改革?真正的防詐之道,不在於「打幾下」,而在於社會能否建構一套讓「人不必被迫成為惡」的制度。

《回魂計》讓人毛骨悚然的,不是死者復生,而是人心對正義的扭曲渴望;新加坡擬用鞭刑對抗詐騙,更像是一場文明社會的鏡中之舞,當法律的理性逐漸讓位於報復的情緒,也許我們都該停下來問一句:究竟誰,才是真正詐騙了我們的信念?

范振家博士簡介:

范振家,現任高雄市警察局前鎮分局行政組長,並獲得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其專業研究領域聚焦於犯罪防治,尤其是電信詐欺產業的運作模式與防制策略。

在博士論文《電信詐欺產業及其防治研究:計量經濟分析》中,范博士結合計量經濟學方法,深入剖析電信詐欺產業的成因、運作特徵與防治方案,並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與數據分析結果,為政府與執法機關提供實務參考。

2024年12月4日,范振家博士憑此研究成果,於法務部司法官學院舉辦的第十一屆傑出碩博士「犯罪防治研究論文獎」中脫穎而出,榮獲「佳作」殊榮,由法務部部長鄭銘謙親自頒獎,肯定其在犯罪防治領域的學術與實務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