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報 / 范振家博士專欄 : 唱著〈沒出息〉的新壽,從談判籌碼到信任破產的反面教材 !

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管理學博士 范振家

中華新聞報 / 范振家博士專欄 : 唱著〈沒出息〉的新壽,從談判籌碼到信任破產的反面教材!

當王世堅那首〈沒出息〉在網路上爆紅時,誰也沒想到,最貼切這首歌的現實版本,竟會出現在北投士林科技園區的土地開發案裡。新光人壽在T17、T18地上權案中與台北市政府纏鬥多時,從「企業參與城市建設」的理想起步,到如今為140億元補償金高喊不讓,唱的彷彿就是那句:「想要贏,卻什麼都輸光。」這場「地上權悲歌」,折射出台灣公共資源制度的扭曲、地方治理的矛盾,以及企業社會責任的崩塌。

從城市共榮到利益算盤:新壽的劇本太聰明,也太短視

新壽當年以33億元押標金取得北士科T17、T18地上權,原可望成為城市與企業合作的典範。市府給地、企業投資、科技廠進駐,藍圖看似完美,卻在現實裡變了調。市府昨日公開指出,願退還押標金與三年資本利得、設計費等,共約43億元,「好聚好散」。但新壽不滿意,仍堅持所謂「未來開發利益」達107億元,合計主張高達140億元。

問題是,這筆錢並非建設成果,而是一個「尚未兌現的想像」。當地上權從城市開發工具變成企業金融操作的籌碼,當公地成了「退出市場」的套利空間,制度的初衷早已走樣。新壽想以「市場價值」包裝「政策資源」,卻忽略了公共信任才是金融企業最昂貴的資產。

補償還是套利?公地制度的荒謬邏輯

地上權制度的設計原本立意良善:讓公有土地在不喪失所有權的前提下,引入民間資金,活化都市空間。然而,當企業將其視為「地產權變現」的渠道,制度的公共性即被掏空。新壽主張140億元補償,是剩餘財產權?還是想把「未來可能獲利」當成既得權?

若政府全盤接受此邏輯,未來所有地上權案都將變成「標地轉手遊戲」:標得權者未必開發、卻能談判獲利;納稅人付出土地、卻換來企業的財技演出。相反地,若市府強硬解約又被指「打壓企業」,則形成另一種行政風險。這場爭議說穿了,是一場制度界線失守下的價值錯亂。

「沒出息」的不是誰輸誰贏,而是城市治理的方向

輝達據傳已傾向轉往北士科T12設立新總部,象徵新壽失去了最具談判力的籌碼。原以為手中握有國際科技巨頭,就能坐地起價;如今主角換人,新壽成了場邊觀眾。從企業策略的角度看,這無疑是失算;從公共治理的角度看,則更是信任的破產。

企業原應扮演「共創者」,卻在公共土地上演「估值遊戲」;政府原該是「監督者」,卻一度陷入「招商焦慮」。雙方你來我往,像一場錯節的民歌對唱,一邊唱著「我有理,你別逼我」,另一邊回以「這地是公的,不是你的」。最後,誰都沒贏,只剩下城市發展的時程延宕、輿論信任的流失,以及社會對制度的失望。

政府監督與制度修補 防止地上權淪為金融投機

這起風波不是單一案件,而是一面鏡子。它反映出地方政府招商制度欠缺中央統一規範,補償機制模糊、契約設計缺乏透明基準。未來,中央應扮演更明確的「制度監督者」角色,建立地上權解約與補償的準則,讓企業退出有章、政府執法有據。

此外,對於涉及巨額公共資源的案件,應設立跨部會審查與資訊揭露機制,避免地方政治壓力與企業利益糾纏。若無清晰界線,地上權將不再是開發工具,而是權力交換的舞台。

沒出息的不是歌,而是制度的失聲

〈沒出息〉唱的是一種「想贏卻輸光」的荒謬情境,而北士科這場風波,正是最現實的翻版。新壽原以為能在公共土地上運籌帷幄,最終卻讓企業社會責任形象重創;市府在招商與監督之間擺盪,也暴露出制度設計的脆弱。

真正「沒出息」的,不是誰喊價高、誰退讓快,而是我們的制度讓公與私之間沒有清楚的邊界。當公地成為私利的籌碼,當政策被談判取代,城市的未來就不再屬於市民,而是屬於那群唱著算計之歌的人。這首現實版的〈沒出息〉,值得全國聽一遍,也該讓制度改寫下一段歌詞 !

范振家博士簡介:

范振家,現任高雄市警察局前鎮分局行政組長,並獲得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其專業研究領域聚焦於犯罪防治,尤其是電信詐欺產業的運作模式與防制策略。

在博士論文《電信詐欺產業及其防治研究:計量經濟分析》中,范博士結合計量經濟學方法,深入剖析電信詐欺產業的成因、運作特徵與防治方案,並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與數據分析結果,為政府與執法機關提供實務參考。

2024年12月4日,范振家博士憑此研究成果,於法務部司法官學院舉辦的第十一屆傑出碩博士「犯罪防治研究論文獎」中脫穎而出,榮獲「佳作」殊榮,由法務部部長鄭銘謙親自頒獎,肯定其在犯罪防治領域的學術與實務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