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報 / 范振家博士專欄 : 當台積電在美國開花結果,我們該問自己還剩多少自主?

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管理學博士 范振家

中華新聞報 / 范振家博士專欄 : 當台積電在美國開花結果,我們該問自己還剩多少自主?

輝達與台積電美國時間上週五(17)宣布,美國亞利桑那州首批生產的 Blackwell 晶片晶圓正式完成,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滿面春風,站在台積電新廠前高調宣告:「全球最重要的晶片,現在在美國製造。」現場掌聲雷動,白宮官員笑容可掬,世界看似迎來「科技民主聯盟的勝利」。
但這場歡慶,對台灣而言卻像是一場被美化的主權流失儀式。

台積電赴美投資,本是企業國際化的自然過程,然而在「國安」與「自主」的旗幟下,美國早已將台灣的產業優勢政治化、國家化,並包裝成「保護台灣的前提條件」。當黃仁勳說出那句「最重要的晶片在美國製造」,他不只是宣告技術的進步,更是在宣示:美國要的不只是晶片,要的是掌控權。

美國用國家安全的名義重塑供應鏈,看似是分散風險,實則是收回科技主權。當晶片製造、技術資料、人才與設備逐步西移,台灣的矽盾就開始鬆動。表面上「台積電仍是台灣的驕傲」,但實際上「台灣只是被授權驕傲」。名稱裡有台灣,利潤卻留在美國;製程仍在延續,主導權卻在外移。

台灣社會慣於把「技術領先」視為「安全保障」,但這是一種危險的錯覺。當晶片生產遍地開花、技術逐步標準化,技術優勢就不再等於戰略籌碼。台灣若還沉醉於「護國神山」的神話,而忽略全球正在「去台化」的現實,恐怕有一天會發現,自己只剩下矽谷的尾光,卻失去了矽盾的厚度。

美國固然不會明說,但其政策方向已昭然若揭:晶片回流、供應鏈在地化、人才吸納、專利掌握。台積電被視為合作夥伴的同時,也正被解構成「全球安全的一部分」。對美國而言,這是戰略佈局;對台灣而言,這卻可能是逐步被抽空的戰略自主。

政府若仍以「台積電成功=台灣安全」的線性邏輯安慰自己,那不只是短視,更是自誤。真正的挑戰,不在於台積電能否蓋更多廠,而在於台灣還能否主導價值、定義規則。AI時代的戰爭,拼的不是製程奈米數,而是誰能決定生產的地點、擁有資料的權利。

今天,當美國歡呼「台積電在美國成功」時,台灣應該問的,是一個冷冷的問題:成功的是誰?又犧牲的是誰?
若我們仍陶醉於榮光,卻忽視結構,那麼終有一天,當全球最重要的晶片在美國製造,台灣恐怕只能製造掌聲!

范振家博士簡介:

范振家,現任高雄市警察局前鎮分局行政組長,並獲得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其專業研究領域聚焦於犯罪防治,尤其是電信詐欺產業的運作模式與防制策略。

在博士論文《電信詐欺產業及其防治研究:計量經濟分析》中,范博士結合計量經濟學方法,深入剖析電信詐欺產業的成因、運作特徵與防治方案,並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與數據分析結果,為政府與執法機關提供實務參考。

2024年12月4日,范振家博士憑此研究成果,於法務部司法官學院舉辦的第十一屆傑出碩博士「犯罪防治研究論文獎」中脫穎而出,榮獲「佳作」殊榮,由法務部部長鄭銘謙親自頒獎,肯定其在犯罪防治領域的學術與實務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