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報 / 胡一鳳老師專欄 :《光與覺醒的共修》- 從傅大士偈語看生命教育的修行力

中華新聞報 / 胡一鳳老師專欄 :《光與覺醒的共修》- 從傅大士偈語看生命教育的修行力

今拜讀梁.傅大士偈句: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短短二十字,看似矛盾,卻蘊藏深邃智慧。
「空手」怎能「把鋤頭」?「步行」又怎會「騎水牛」?
這並非文字遊戲,而是一種超越邏輯的洞見——
提醒我們:真理常藏於矛盾之中,關鍵在「覺」。

禪者所見,不在對錯,而在「圓融」。
有與無、動與靜,本非對立。
當心回到當下,矛盾就能和諧;
當能觀照當下,一切皆可為法門。

一、從偈悟日常:把生活變成修行
如果把這首偈語放回生活中,其實它在提醒我們 -
當矛盾出現時,不急著排斥,而要先觀照。

比如:
當你一邊想拼事業,一邊又渴望休息;
一邊想陪家人,一邊又被責任拉扯;
一邊想靜心修行,一邊又忙得喘不過氣。
這些看似矛盾的時刻,其實正是修行的起點。

傅大士的智慧在於:
當下即道場,靜中有動,動中有靜。
心若安住,手中無鋤亦能耕田;
步履匆匆,仍可心中安然。

例如:
在塞車時不抱怨,而是深呼吸、感謝自己還能呼吸;
家人意見不合時,不爭對錯,而是先聽、再笑一笑;
孩子犯錯時,不只是責備,而是教他學會修正。

這,就是「空手把鋤頭」-
沒有特殊工具,也能耕耘心田;
也是「步行騎水牛」-
即使在奔忙中,也能安住於心。

與其追求沒有衝突的人生,
不如學會在衝突中保持平衡;
與其逃避不完美,
不如在不完美中修一顆圓滿的心。
只要心在當下,任何境界都能成為修行。

二、回望果嶺:天地無言的說法
前天在果嶺自然公園,我與佛光會會員舉行「山水立體讀書會」。
那天的天氣,陰雲聚散、微雨忽止、陽光重現 -
彷彿整個自然都在為這首偈語說法。

雲在動、雨在落、心在行,
但那一刻,我卻感受到「不動的靜」。
那不是停滯,而是一種圓融的流動。

果嶺原是象徵榮耀的高爾夫球場,
如今回歸綠地,成為全民共享的公園。
這片土地的轉化,
正如人心從執著到放下的歷程。

那一刻,我明白 -
橋雖不動,水仍在流;心若無執,一切皆通。
傅大士的偈語,不只是宇宙真理,也是一種生活修行。

三、回歸教育:行三好的實踐
愛爾蘭詩人葉慈曾說: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星雲大師也以同樣的智慧提醒世人:
「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啟發智慧;不是裝滿容器,而是點亮一盞燈。」

這句話,我常在生命教育課上提醒自己,
因為真正的教育,不只是讓孩子學會知識,更要讓他們學會如何成為「有光的人」。
新聞圖片

圖說:普門中學生命教育課堂中,以行動傳愛,親自分送象徵「善緣與健康」的禮物,鼓勵學生學習星雲大師的「行三好」精神 - 學生們以感恩之心接過禮物 展現溫暖的師生互動與生命教育的實踐力(圖/胡一鳳)

生命教育的核心,不只是「知道」,而是「做到」。
於是我帶著國一忠、孝、仁三個班的孩子們,
以「星雲大師與北斗星君」為主題,分組討論兩位典範人物的精神特質與生活啟發。
我也在課堂中分享他們的故事與典故,
鼓勵孩子們不只仰望聖賢,更要從自身出發,讓善念化為行動。

同學們的回饋讓我有所收穫,也讓我重新思考教育的真義。
在他們的分享裡,我看到星雲大師「以身教化」的力量,
也看到北斗星君「以光指路」的啟示。
有學生說,他最欣賞星雲大師「熱心助人」的精神,因此在公車上主動讓座;
也有孩子說,大師的「慈悲與包容」讓他懂得在同學爭執時,先用柔軟的語氣安撫大家;
更有同學提到,大師「不畏艱難」的故事激勵他 -
雖然課業吃力,但每天早到學校複習,從不放棄。

當話題轉向北斗星君時,孩子們的思考更趨內省。
有人說,北斗星君讓他懂得「反省與修正方向」;
當考試不理想時,不再責怪,而是檢討並努力。
也有人說,他從星君學到「誠實與自律」,
提醒自己守信用、說到做到、不拖延。

這堂課讓我更篤定:
教育不只是傳遞,而是點燃;生命教育不只是言教,而是行持。
古聖先賢之所以被尊崇,不在神通,而在實踐。
星雲大師用慈悲化苦難,北斗星君以光明導正念。
當孩子們能在他們身上看到「日常可學的力量」,教育就真正有了生命。

特別感謝健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力活」與許長祿總裁的長期支持,
讓生命教育能更具體地走進孩子的生活。
課後,我準備了榮獲國際獎項的保健食品「新力活檸檬多酚」,與三個班的學生結緣。
孩子們開心不已,也懂得感恩 -
因為他們明白,這不僅是一份禮物,更是一份「善緣與行善的提醒」。

下一次上課,我將邀請孩子們進一步反思:
這次分組報告中,大家有哪些優點值得肯定?哪些地方還能精進?
組長在帶領過程中學到了什麼?組員又如何彼此協助?
這不只是檢討報告,更是人格的修行。

因為在生命教育裡,學會反省、懂得合作、勇於改善,
就是最好的「行三好」- 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這也是普門中學創辦人星雲大師提倡的「三好運動」,
意在淨化身、口、意三業,進而淨化社會風氣。
這項理念鼓勵人們從日常生活做起,
以行動實踐善行、傳播善意、培養善心,
讓個人與社會都能趨向祥和與美好。

身為普中人,更要學習並落實創辦人的「三好運動」於日常教學中,
讓「三好」不只是口號,而是生活裡的光。

結語:光的延續
從傅大士的一首古偈,到孩子們的三好實踐,
悟與行、禪與教,其實是一條同心圓。

自然啟發我們「靜觀無常」,
教育啟發我們「行於善道」。
外在的風雲與內在的心光,
都在提醒我們  - 當人心柔軟,世界自然明亮。

願這份光,從自然照進課堂,
再從孩子的心中,溫柔地照亮人間。

新聞圖片

胡一鳳老師 簡介: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並於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與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首屆全球「人間佛教管理文化」課程結業。

該課程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擔任總監,強調「理論與實踐合一」的自覺式管理,匯聚近九十位來自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十三國、四十六城市的企業與文化菁英。

課程體現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管理學」不僅是修行智慧,更是一門科學化、現代化的管理學,具備跨國、跨文化、跨產業的實踐力。

同儕包括琉璃工房董事長楊惠姍、清玄享閱文化集團董事長方淳珍、廣州嶺南教育集團董事長賀惠山、上海米源集團董事長陳志峰、泰國型創科技董事總經理張仁安等知名領袖。

現任佛光山普門中學生命教育兼任老師、南華大學終身學習學院榮譽顧問長,亦為百人行善團發起人。

長期關注教育、公益、環保與跨宗教交流,致力於推廣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念,將修行落實於日常,推動「行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並擔任高雄市中華企業經營領袖協會顧問、高雄市團體企業講師職業工會講師、謝黃扁文化藝術基金會顧問、高雄少年觀護慈愛協會理事、高雄科技大學東區校友會顧問等,持續推動文化教育與社會關懷。

近年榮獲美國德保羅大學自然醫學聯合頒證、國際社會服務獎(2023年),以及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頒贈「佛光三好人家」殊榮(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