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管理學博士 范振家
中華新聞報 / 范振家博士專欄 : 九頭蛇的詐騙之戰:沒有臥底偵查法制化,怎能斬斷再生的惡?
在台灣,詐欺犯罪已非單純的個案,而是如同病毒般蔓延的社會病灶。根據統計,詐欺案件數量居高不下,即使警方持續查緝、法院積極審判,仍無法抑制犯罪再生之勢。其根本原因,在於詐欺組織具有源源不絕的基層補充能力與靈活的重組機制,宛如希臘神話中的九頭蛇,砍去一顆頭,轉瞬間又長出新的。表面上破案數字節節上升,實際上卻未觸及組織核心,未能阻斷其再生之根。詐欺集團以投資化與專業化重生,檢警方卻仍困於末端偵辦。臥底偵查法制化,才是打擊詐騙組織的關鍵一步!
詐欺組織的「投資化」與「免洗筷」現象
與傳統犯罪集團不同,詐欺集團的運作早已企業化、投資化。其背後資金來源、技術操作與人力配置,往往以合法公司、仲介組織甚至跨國金流平台作為掩護。警方查獲的多是人頭帳戶開戶者、車手與取簿手等基層成員,這些「免洗筷」般的人力可隨時被替換,並不影響組織的運作核心。這種結構性特質,導致傳統破案模式僅能處理末端,難以滲透核心,形同治標不治本。
臥底偵查的必要性與現實困境
要打擊詐欺組織的源頭,臥底偵查無疑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透過潛入組織內部、蒐集核心證據,警方得以揭露金流、指揮層與幕後操盤手的運作脈絡。國際上,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皆已建立成熟的臥底制度,並透過完善的保護機制,使執法人員或線民能在安全環境下完成任務。美國更設有臥底安家制度,任務結束後可協助改名、遷居他州,以防報復。
然而,台灣地狹人稠,社群媒體與網路監控文化盛行,臥底身分極難長期維持。再加上現行法律未提供臥底行為的阻卻違法事由,若警方人員或線民在蒐證過程中涉及犯罪行為,恐反遭起訴。正因如此,臥底偵查雖早於1996年修法時即被提出、2003年更進入立院審議,但最終因保障配套不足而胎死腹中。至今,只聞樓梯響,未見其法制化身影。
法制缺陷導致實務灰色地帶
內政部雖於2003年制定《警察遴選第三人蒐集資料辦法》,試圖以制度化方式規範線民使用,但該辦法對於線民在任務中可能觸法的情形並無明確豁免條款。警方實務上仍多依賴「法外線民」,未經正式登錄與訓練。這樣的灰色操作雖暫時有效,卻缺乏法律支撐,風險極高。若線民身份曝光,不僅無法受法保護,甚至可能成為被追訴對象。長此以往,警方難以建立穩定、可信賴的情報網絡,臥底偵查遂成理想而非實務。
黑幫滲透警界的警訊
更令人警醒的是,部分黑道組織甚至反向滲透,派遣成員報考警校,以期未來進入警界掌握內部情報。警方辦案時查獲嫌犯住所中出現警專考古題,印證此風確實存在。當警察隊伍中潛藏犯罪勢力,司法體系將陷入信任危機。部分未能錄取的警專畢業生,也被詐欺集團吸收,成為具專業知識的「對抗者」。這種現象形同現實版《無間道》,凸顯臥底與反臥底之間的制度性失衡。
重啟臥底偵查法制化的必要性
面對詐欺犯罪的組織化與高科技化,傳統偵查手段已明顯力有未逮。若無法透過臥底深入犯罪結構,就難以切斷金流與情報鏈,遑論摧毀集團。台灣必須重新思考臥底偵查的法制化路徑,包括:
建立臥底身分保護機制:任務結束後應提供安置與改名機制,並確保個人與家屬安全。
設立阻卻違法條款:在嚴格監督下,對臥底必要行為給予法律豁免,避免執法人員因職務反遭追責。
建立外部監督制度:設立獨立監察委員會,確保臥底行動合法且不被濫用。
跨國合作與情報交流:詐欺犯罪跨境運作頻繁,需與國際刑警組織建立情報共享平台。
從「治末端」走向「斷根源」
詐欺犯罪的治理若僅停留在查緝車手、凍結帳戶階段,將永遠陷於數據幻象之中。臥底偵查的制度化,是台灣刑事政策邁向成熟的重要一步。唯有建立具保障與監督的法律基礎,讓警方能安全、合法地滲透犯罪組織,才能真正達到「斷根」之效。台灣不缺勇敢的刑警,也不缺法律研究的智慧,缺的是將兩者結合的制度決心。否則,在詐欺集團不斷變形的現實面前,我們只能繼續聽見那陣「只聞樓梯響」的無奈回聲 !
范振家博士簡介:
范振家,現任高雄市警察局前鎮分局行政組長,並獲得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其專業研究領域聚焦於犯罪防治,尤其是電信詐欺產業的運作模式與防制策略。
在博士論文《電信詐欺產業及其防治研究:計量經濟分析》中,范博士結合計量經濟學方法,深入剖析電信詐欺產業的成因、運作特徵與防治方案,並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與數據分析結果,為政府與執法機關提供實務參考。
2024年12月4日,范振家博士憑此研究成果,於法務部司法官學院舉辦的第十一屆傑出碩博士「犯罪防治研究論文獎」中脫穎而出,榮獲「佳作」殊榮,由法務部部長鄭銘謙親自頒獎,肯定其在犯罪防治領域的學術與實務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