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報 胡一鳳老師專欄 / 九的多重宇宙:從帝王尊號到九九歸一 — 從桓景登高避瘟到現代生命教育的啟發

中華新聞報   胡一鳳老師專欄  /  九的多重宇宙:從帝王尊號到九九歸一 — 從桓景登高避瘟到現代生命教育的啟發

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節,也是多維文化與信仰交會的一日。這個節日既承載古老典故,又蘊含跨宗教、跨文化的深層智慧。從中華文化的「敬老、追遠」到泰國的九皇齋節,再到猶太教卡巴拉的第九質點 Yesod,甚至現代管理學的 PDCA 循環,這個「九」字似乎在宇宙中回應著一個共同的密碼:圓滿、完成、歸一、與愛的實踐。

一、重陽的由來與文化意象:陽氣極盛的日子
重陽節源於《易經》陰陽觀。九為陽數,兩九相重,稱為「重陽」或「重九」。古人認為此日陽氣至極,萬物能量達於圓滿。習俗包括登高望遠、賞菊飲酒、佩茱萸、吃重陽糕與祭祖,象徵祈福避災、敬老長壽與慎終追遠。
「九」在中國文化中代表圓滿之數,也是帝王尊號(如九五之尊)的象徵。九九重疊,寓意「長長久久」、「天長地久」。從數理觀察,「九九歸一」更蘊含修行圓融的智慧——所有外在的繁華與挑戰,最終都導向內心的一念清淨。

二、桓景登高避瘟:從故事到心靈修行
重陽節的由來與東漢桓景避瘟的故事有關。《續齊諧記》記載,桓景的師父費長房告訴他:「九月九日,家鄉將有災,當令家人佩茱萸、登高、飲菊花酒,可避禍患。」桓景遵命,帶領鄉親到附近的山上,分發茱萸葉和菊花酒,成功躲避了瘟魔。隨後,
桓景獨自下山與瘟魔搏鬥,最終用青龍劍將瘟魔斬殺,徹底消除了災難,從此形成了重陽登高避疫的傳統。
這個故事不僅講「登高避災」,更講「登心避禍」。登高象徵心靈提昇;茱萸能驅穢避邪,象徵內心清淨;菊花酒則代表長壽與堅韌,寓意「以芳香化毒」。

三、教育現場的實踐:讓典故活在日常
去年重陽節課堂上,我引導學生思考:「桓景登高避瘟的精神,放到今天,該怎麼實踐?」
我說:「教育就是要落實,學習不是只聽懂道理,而是能活用、能實踐。唯有行中體會,才能知行合一。」

因此,我鼓勵學生在重陽前週末陪長輩登高散步,以身行敬、以行傳情,並分享桓景故事,讓文化透過家庭溫情重現。
隔週上課時,孩子們回饋:有人幫長輩捶背、煮飯、打掃、倒垃圾,有人幫忙做家事,甚至收到紅包。
我笑著說:「這就是無所求的心最美的地方。」當你不為回報而行善,宇宙自然會回饋最意想不到的驚喜。

四、科學管理的 PDCA:
讓善行變成一套可複製的系統

我告訴孩子們,老師追蹤成果是應用戴明的 PDCA 品質管理循環,日後長大成人在職場領眾管理也是會用到並簡單分享:
P(Plan 計畫)— 設定陪伴長輩或服務項目;
D(Do 執行)— 實際行動並記錄感受;
C(Check 查核)— 回到課堂檢討反思;
A(Act 改進)— 擬定下一次改善行動。
這是「品質管理」的精神,更是「生命管理」的實踐。

登高是身體的運動;敬老,是心靈的運動。
當故事成為生活的實踐,教育便成了最美的修行。

五、「九」的智慧:從文化符號到生命管理
在中國哲學中,「九」是陽數之極,代表成就與歸一;在佛教,九法界象徵修行的九個層次;在道教,「九九歸一」意味返本還原、陰陽交融;在儒家,九是君德之數,象徵修己安人。
而在西方的數字命理學中,9 代表「完成、智慧與大愛」。它是 1 至 9 的循環終點,象徵結束與新生。
- 循環的終結:9 是階段的完成與轉化。
- 靈性與智慧:9 對應高層意識、慈悲與同理。
- 人道與大愛:從小愛(家庭)升華為普遍之愛。
- 理想與服務:代表願為他人奉獻、推動善行。
在猶太教卡巴拉的「生命之樹」中,第九個質點 Yesod(基礎),象徵靈魂與物質的橋樑,是月亮之位,反映光的傳遞與能量的連結。這與東方的「九」相通:九是圓滿與轉化的中介,連結天地人三才,啟動善的循環。
「Yesod」之於卡巴拉,如「行三好」之於人間佛教。它們都在教導——要讓光能落地,智慧才能入世。

六、九皇齋節:從普吉到馬來西亞的跨文化慈悲
九皇齋節(Tesagan Gin Je)源自中國道教九皇大帝信仰,又稱「九皇爺誕」。相傳約兩百年前,華人移民至泰國普吉地區開礦時,戲班成員染疫,依家鄉信仰虔誠茹素、禮敬九皇大帝後康復。居民感念其神力,開始每年九天茹素祈福,逐漸形成盛大慶典。
此節後來傳遍泰國、馬來西亞與新加坡,演變為結合齋戒、祈福與慈善的中泰文化節。普吉、檳城、吉隆坡皆有萬人齋行、浴火行走等莊嚴儀式,展現慈悲與潔淨的信仰精神。
儘管各地形式不同,但精神一致——以齋戒淨心、以茹素護生、以行動感恩天地。
這正與佛光山提倡的「三好運動」呼應: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近年臺灣亦有道場復興九皇齋期,推廣茹素護生,強調人與自然共生。這不僅是信仰儀式,更是環保與心靈修行的融合行動。

七、農曆九月九與神明聖誕的宇宙連動
九月初九,不僅是重陽節,亦是多位神明聖誕、飛昇或圓滿之日。這一天的象徵不止「敬老」,更是天地陰陽交會、人神共修之時。
- 九皇大帝:自初一至初九陸續聖誕,初九為斗母星君聖誕。信眾禮斗、誦經、行善,以祈福消災。
- 中壇元帥(哪吒):勇氣與守護的象徵,提醒世人「降伏自我煩惱」即是真修行。
- 臨水夫人李三娘:護佑婦女順產與幼童平安。
- 酆都大帝:幽冥界主,象徵生死平衡與業報公正。
- 媽祖飛昇日:慈悲救苦的圓滿願行。
九月九日,是天、地、人、神、祖先的交會日——敬老、追遠、護生,三者合一。

八、以愛化界、以行促和:
跨宗教共修的實踐與宗教教育行銷美學
新聞圖片

圖說:中華傳統宗教總會總會長心保和尚(中)與星雲大師第一侍者慧龍法師(右三)出席會員大會,現場法喜充滿。胡一鳳老師(左三)亦與會支持,與諸位法師及嘉賓共同弘揚「行三好、存好心」的人間佛教精神,展現宗教共榮與文化交融的實踐力量(圖/胡一鳳)

2025 年 10 月 25 日,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舉行「中華傳統宗教總會」會員大會與理監事聯席會議,為 12 月 25 日「世界神明聯誼會」籌備。
現場雲集佛教、道教、民間信仰、儒宗、天公壇等代表,象徵宗教和平不只是理念,而是一種行動的共修。
不分宗教、同聚一堂,共議「以愛化界、以行促和」——以慈悲跨界、以善意共融。
北港朝天宮董事長蔡咏鍀親臨佛館出席,宣布今年12/25世界神明聯誼會活動亮點之一為:「北港朝天宮莊嚴百尊千順將軍大會師。」
千順將軍即媽祖座下的千里眼與順風耳。
- 千里眼觀天下災苦,象徵覺察力。
- 順風耳聽人間祈願,象徵同理與行動力。
他們是媽祖慈悲願行的化身,也是觀音菩薩「聞聲救苦」的延續。

出席這場會議者,中華傳統宗教總會都致贈每位理監事與會員ㄧ份,他們用心編印2026日曆,收錄全臺宮廟文化、節慶與活動,這份結緣品,真是「文化創新:日曆的時代意義」,日曆封面 即有大師前先規畫好的2026年 「和諧共生,馬到成功」八個字的墨寶,祈許帶來當年前進的力量。現代人手機、電腦皆有日期功能,但此日曆透過文化內涵回歸傳統、創新共榮,展現宗教教育行銷的美學——「When Buddha Meets the Gods」。
這樣的創舉 ,讓我憶起佛教 《本事經》的啟示:
自利與利他並行!
智者無放逸,能攝持二利,謂現法當來,俱令至圓滿。《本事經》說的「二利」即自利與利他。

中華傳統宗教總會透過集體創作與文化教育,
不僅保存信仰,更利社會人心,實踐星雲大師倡言的「以愛化界、以行促和」。
這場籌備會的精神,不僅凝聚信仰力量,更展現宗教和平的「集體創作」——
正如星雲大師所言:「眾緣和合,善的力量才能永續。」心保和尚亦在會中感謝各宗代表的到來,肯定這是落實「大愛無界、宗教共榮」的具體實踐,也是實踐星雲大師「和諧共生、馬到成功」的精神。

九、PDCA 與 Yesod:從管理學到靈魂學的循環
戴明博士提出的 PDCA(Plan-Do-Check-Act)循環,本是品質管理的核心,但若上升到生命教育層次,它其實講的是「人性如何走向完善」。
- Plan(計畫):反省自我,設定願景。
- Do(執行):以行動落實善念。
- Check(檢核):省察動機,調整方向。
- Act(行動修正):圓滿過程,進入更高循環。
這與卡巴拉的「生命之樹」驚人相似。第九質點 Yesod 承接上方八個質點的能量,將靈性之光導入現實。這正如 PDCA 的最後一步——將反思轉化為新的行動,進而創造善的循環。
當我們把 PDCA 應用在人生,不僅提升工作品質,也精進心靈品質。
管理學的圓滿,其實就是修行的圓融。

十、九的共鳴:信仰、文化與和平的圓
無論東西方,「九」都象徵圓滿與連結。
在宇宙的多重維度中,九是一個門,一個能讓人跨越次元、連結慈悲與智慧的符號。
佛教的慈悲,道教的護生,媽祖的救苦,卡巴拉的光之橋,乃至 PDCA 的自我循環,都是不同文化下同一種宇宙語言——「完善的進行式」。
正如心保和尚在日常慈示:「宗教和平不是口號,而是實踐。」
這場在佛光山舉行的跨宗教行動,正是善的循環、九的延續。
九,不只是數字的終點,而是人類精神的起點——九九歸一,萬法歸心。
願我們都在「九」的圓滿中,找到自己心中的光與熱。


新聞圖片

胡一鳳老師 簡介: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並於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與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首屆全球「人間佛教管理文化」課程結業。

該課程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擔任總監,強調「理論與實踐合一」的自覺式管理,匯聚近九十位來自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十三國、四十六城市的企業與文化菁英。

課程體現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管理學」不僅是修行智慧,更是一門科學化、現代化的管理學,具備跨國、跨文化、跨產業的實踐力。

同儕包括琉璃工房董事長楊惠姍、清玄享閱文化集團董事長方淳珍、廣州嶺南教育集團董事長賀惠山、上海米源集團董事長陳志峰、泰國型創科技董事總經理張仁安等知名領袖。

現任佛光山普門中學生命教育兼任老師、南華大學終身學習學院榮譽顧問長,亦為百人行善團發起人。

長期關注教育、公益、環保與跨宗教交流,致力於推廣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念,將修行落實於日常,推動「行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並擔任高雄市中華企業經營領袖協會顧問、高雄市團體企業講師職業工會講師、謝黃扁文化藝術基金會顧問、高雄少年觀護慈愛協會理事、高雄科技大學東區校友會顧問等,持續推動文化教育與社會關懷。

近年榮獲美國德保羅大學自然醫學聯合頒證、國際社會服務獎(2023年),以及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頒贈「佛光三好人家」殊榮(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