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報 胡一鳳老師專欄 / 十一月晨光中的法音:角色會變,心不變;隨緣無礙,方能自在

中華新聞報 胡一鳳老師專欄  / 十一月晨光中的法音:角色會變,心不變;隨緣無礙,方能自在


十一月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晨光靜好。遠山如靜,法相如光,一切都在慈悲與清淨中流動。這三日的行腳——佛館、宮廟、校園——像一卷現代修行的長軸:角色在變,心不變;境在轉,願不轉。

一、11月1日早上・以法相會|警善堂參訪佛館

11月1日清晨,無極紫修殿警善堂黃總堂主率領一行八位幹部,在中華傳統宗教總會副秘書長陳振帆與執行長黃燕飛的陪同下,前往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參訪。

永融副館長親自接待,介紹佛館「文化弘法、跨宗教合作」的脈絡,並代表佛館致贈星雲大師墨寶卷軸與黃總堂主結緣——以墨傳心、以法相會,黃總堂主肯定星雲大師「不分別、不對立」的人間佛教精神。
同時,永融法師亦轉達:
「2025佛光山書展暨蔬食博覽會」將於11月8日至14日於佛館舉行,也給大家 第一首 剛出爐的D M,
由高雄市政府、環境部與人間文教基金會主辦、佛陀紀念館承辦,免費入場。
以書香與蔬食為媒,推動「環保、健康與智慧」的生活理念。
誠摯邀請社會大眾共襄盛舉——以書會友,以食修心。

一行人走出接待室,導覽人員王小姐親切引領,於風雨走廊欣賞《佛陀行化圖》。她循序解說佛陀一生,並以「盲龜浮木」為譬——得人身、聞佛法、遇善緣,皆屬不易;今日能共聚佛館,誠為難得之緣。

續行至菩提廣場,兩側十八羅漢莊嚴矗立,其中三尊為女比丘尼——大愛道、蓮華與妙賢。
這是星雲大師特別設計的巧思,體現人間佛教的平等理念。
在人間佛教的視野裡,修行與成就不分性別,平等與尊重是佛法在人間的底層邏輯。
這一刻,「男女平等、眾生平等」不再只是口號,而是具體被安立於公共空間之中。

《華嚴經》云:「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形式可因時代與文化而異,本質卻恆常——慈悲、智慧、平等。

這正是佛館導覽所傳遞的核心教育。

隨後在法師引領下,眾人移步至金佛殿參拜。法師勉勵大家以虔敬心觀照自我、行三好、利他心。
我誠心祈問:「願兩岸與世界和平,當如何行?」——抽得一籤:

「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將軍主帥能行令,不用干戈定太平。」

籤意深遠。「六賊」即眼、耳、鼻、舌、身、意——皆須防護。若內在戒定清明,則外界再亂亦難以動搖;真正的和平,不是沒有戰爭,而是心不生塵。

這與神經科學的觀點相呼應:禪修與專注可啟動前額葉皮質的調控機制,抑制杏仁核的過度反應、降低壓力荷爾蒙分泌,使情緒更穩、決策更清明。
佛經中說「防六賊」,其實就是一種「心智調頻」——現代科學可觀察到的內在覺醒歷程。

二、11月1日下午・華彩萬象|石窟即寺廟,光影即弘法

下午二時,我應佛館如常館長邀請,前往佛館二樓第四展廳參加「華彩萬象:石窟藝術沉浸體驗」開幕,席間貴賓如雲。
如常館長在致詞中開示:「石窟就是古代的寺廟;朝代不同、材質不同,但承載的都是同一份信仰邏輯。」

展覽以數位光影與聲音設計,重現五大石窟——克孜爾、敦煌莫高、麥積山、雲岡、龍門。
在流動的光影之間,觀者彷彿踏入千年祈願場域:
從莫高千佛壁畫的浩瀚,到雲岡金身的莊嚴;
從麥積山的柔婉線條,到龍門石刻的肅穆,再到克孜爾的西域風韻——
每一筆色、每一道刻痕,都是願與慧的共鳴。

展期:2025/11/01–2026/10/11。
本展以當代視角挖掘並闡釋中國石窟藝術,應用數位建模、AI 演算法、互動技術進行藝術再創作。
誠摯感謝如常館長團隊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團隊的用心,華彩萬象的努力,為大眾開啟嶄新視野。

三、11月1日晚上・信仰與現代|線上共修十堂課

夜晚,我上線參加由財團法人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十堂課》第九課。
主講人段玉明教授指出:「行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即是現代戒律;以慈悲取代懲戒,以自覺取代恐懼。」
我深受觸動,也再次印證:籤詩中的「將軍行令」,其實正象徵「自律覺醒」。

四、11月2日上午・願同行|妙善堂祈福 × 提前祝福觀音出家日

11/2清晨,我隨黃執行長與幹部們,代表中華傳統宗教總會總會長心保和尚、全體理監事與榮譽理事長王金平先生,前往旗山妙善堂參與祝壽祈福儀典。
我們致贈花籃與水果籃,現場恭誦《心經》、虔誠回向,並提前祝福農曆九月十九日——觀音出家紀念日的殊勝佳期。
這正是「以和為貴、以願同行」的實踐。

五、11月2日中午・角色會變,心不變|台灣道法總會的跨宗教交流

中午前往台灣道法總會南區聯誼會。換上淺藍色上裝,轉換角色。
從宗教進入社會、由信仰走向實踐——這不僅是一場服裝的更換,更是一場心境的轉換。
形式可變,心不變;宗教有別,
慈悲同源——十方同源。
跨宗教的對話讓我再次印證:不同信仰的終點,皆指向同一顆慈悲之心。

六、11月2日下午・大道與小徑|回程的頓悟

回程途中,導航忽然帶我們走上細窄的小路。
義工師姐們笑問是否走錯,我說:「這是老天的慈悲──讓我們悟道。」
大道與小徑皆可達,大小乘雖路徑不同,終極同歸一佛乘。
信仰、科學與修行,原來都在教我們——只要心正、願純、行善,就能在人間擦亮自己的光。

七、在人間擦亮願心|萬壽園拂拭為修行
2025年11月3日 清晨紀實

今天清晨,我前往佛光山萬壽園擔任義工,拂拭龕位。這不僅是一次勞動,更是一場修行。

我們不畏懼死亡,因為深知——總有一天,我們也會成為那樣的存在。那不是恐懼,而是一種覺悟。

每一次拂塵,都是一次內心的淨化;每一次擦拭,都是與無數有緣修行者的「接心」。從生命教育的角度而言,這是一門關於「死亡教育」的高階課程。

擦拭途中,我看到一位昔日職場顧客的龕位——他也奉安於此。回想當年,每逢歲末,我總主動為他準備日曆、月曆與筆記本,因為我知道這是他的喜好。自他第一次提起後,每年我都用心為他送至家中。今天再次遇見他的名字,我誠心祝福他,也回憶那份人情溫度。

其中有兩個龕位一時打不開,我便誠心向亡者祈請:「我想幫您清潔,請慈悲相助。」結果竟都順利打開,心中無限感恩。還有一個暫空的龕位,也在祈請後應聲而開。這些「感應」提醒我——宇宙其實是一個量子場,當心念清淨、與宇宙同頻共振,一切自然相應。

今天也正逢奉安於此的哥哥,其女兒的生日。我特別代姪女向哥哥致敬與感恩,並祈請哥哥庇佑,願她懷孕平安、母子康泰、闔家幸福安樂,也祝龍哥最疼愛的女兒——生日快樂。

這份「拂拭」的行動,不只是外在清潔,更是一場無畏布施——用雙手清淨塵埃,用願心連結慈悲。

神經科學指出:當人直面無常與死亡課題時,大腦的「預設模式網絡(DMN)」會啟動,人會重新審視自我與宇宙的關係。研究亦顯示,當人能平靜地接受死亡、放下執著,壓力荷爾蒙會下降,而慈悲與寬容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則會上升。

由此可見,「覺悟」並非抽象的信仰,而是一種能帶來身心平衡的智慧實踐。

當晨光映照萬壽園的菩提道上,我深深體會——擦拭的不只是龕位的塵,更是心上的塵。願這份淨行,成為照亮人間的一盞柔光。

八、把火種交給下一代|普門中學授課
2025年11月3日 中午紀實

中午,我趕赴普門中學授課。從萬壽園的寧靜,到校園的朝氣,這是一場跨越陰陽、貫通悲智的修行延續。

我願將清晨的願心與體悟,化作午後的啟發與溫暖,讓這份「修行的火種」傳遞給下一代。

上次的課堂中,孩子們已分組討論「星雲大師人格」與「北斗星君特質」如何落實於生活中。今日的課程,則回到檢討與反思——老師以戴明博士的 PDCA 品質管理循環為引導,讓學生學習如何在「行三好」中,實踐自我管理與持續改善的智慧:

P(Plan 計畫):落實大師的勤勞大愛與北斗星君的自律精神,規劃陪伴長輩、社區服務或校園志工等具體目標。
D(Do 執行):親自行動,投入實踐並記錄心情與體驗。
C(Check 查核):分組檢視上次報告成果——小組長在任務分配上是否有困難?組員之間是否合作?還是僅少數人完成?沒關係,重點在於學會「修正」,而非追求完美。
A(Act 改進):根據檢討擬定下一次的改善方案,讓善念循環更成熟,讓團隊更有凝聚力。

我提醒學生們——行三好不只是道德教育,更是生活管理的修行。懂得PDCA,就是懂得如何讓善行持續優化、讓善意不只是靈感,而成為穩定的習慣。

每一個願意檢討、修正、再出發的孩子,其實都在練習成為生命的明燈。

結語 :在人間擦亮願心|萬壽園拂拭為修行
從石窟的光影到佛館的晨鐘,從籤詩的啟示到宮廟的祈願,從萬壽園的拂拭到校園的教學——
十一月的行程,彷彿一部「知行合一」的學習
修行經卷。
角色會變,心不變;境會轉,願不移。
唯有隨緣而無礙,方能自在;唯有以戒為令、以愛為兵,不用干戈,便能定太平。
願這份光,繼續在人間流轉;願每一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生命的明燈。

胡一鳳老師 簡介: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並於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與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首屆全球「人間佛教管理文化」課程結業。

該課程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擔任總監,強調「理論與實踐合一」的自覺式管理,匯聚近九十位來自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十三國、四十六城市的企業與文化菁英。

課程體現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管理學」不僅是修行智慧,更是一門科學化、現代化的管理學,具備跨國、跨文化、跨產業的實踐力。

同儕包括琉璃工房董事長楊惠姍、清玄享閱文化集團董事長方淳珍、廣州嶺南教育集團董事長賀惠山、上海米源集團董事長陳志峰、泰國型創科技董事總經理張仁安等知名領袖。

現任佛光山普門中學生命教育兼任老師、南華大學終身學習學院榮譽顧問長,亦為百人行善團發起人。

長期關注教育、公益、環保與跨宗教交流,致力於推廣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念,將修行落實於日常,推動「行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並擔任高雄市中華企業經營領袖協會顧問、高雄市團體企業講師職業工會講師、謝黃扁文化藝術基金會顧問、高雄少年觀護慈愛協會理事、高雄科技大學東區校友會顧問等,持續推動文化教育與社會關懷。

近年榮獲美國德保羅大學自然醫學聯合頒證、國際社會服務獎(2023年),以及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頒贈「佛光三好人家」殊榮(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