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報 / 王義雄專欄 : 美國不得不與中國平起平坐
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川普10月30日在釜山舉行會晤,這場歷時100分鐘的對話被視為中美關係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釜山會晤以「暖化語言+有限動作」定調,釋放兩個關鍵訊號:一是中美願意把關稅衝突從「擴散升級」轉向「控風險、管節奏」;二是台海議題在此次對話中「有意識降溫」,把安全與經貿分軌管理。川普在會後宣布對因芬太尼問題加徵的關稅下調至10%,配合習近平提出的「相互成就、共同繁榮」與「做夥伴、做朋友」表述,形成一種「務實競合」的政策樣貌。雖然這不是結構性轉折,但對和緩關稅貿易大戰、穩定台海與區域預期,具有實質邊際效益。
川普在會晤後宣布,將對中國因芬太尼問題課徵的關稅下調至10%。這一舉措被視為中美貿易戰緩解的重要一步。自2018年貿易戰爆發以來,高關稅政策對兩國經濟造成了巨大衝擊,特別是對美國的農業和製造業影響尤為顯著。關稅下調不僅有助於降低企業成本,提振消費者信心,也為兩國經貿關係的改善奠定了基礎。關稅下調到10%屬「小而明確」的變化,對實際成本端的緩解有限,但其最大的價值在於扭轉市場與企業的心理預期,降低「再加碼關稅」的尾部風險。川普將芬太尼相關關稅調整作為切入口,政治敘事成本較低:既可對內宣示「施壓有效」,又能對外呈現「願以合作換緩和」。
習近平在會晤中強調,中美兩國作為世界前兩大經濟體,完全可以相互成就、共同繁榮。這一表態表明,中國願意以合作而非對抗的方式解決貿易問題。此次會晤為雙方重新定位經貿關係提供了契機,未來中美或將在供應鏈重構、科技創新等領域展開更深入的合作。中美貿易戰不僅影響兩國經濟,也對全球供應鏈和市場信心造成了巨大衝擊。此次會晤釋放出的積極信號有助於穩定全球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為全球經濟復甦創造有利條件。
川普在會晤後表示,此次會談「沒有提到台灣」。這一表態表明,美國在台灣問題上保持了戰略克制,避免將台灣議題作為中美博弈的籌碼。這有助於減少中美在台海問題上的誤判,降低衝突風險。習近平多次強調,台灣問題是中國的核心利益,任何外部勢力干預都將破壞台海和平穩定。此次會晤中,中美雙方在台灣問題上的默契表明,兩國都認識到維護台海穩定的重要性。未來,中美或將在這一問題上加強溝通,避免局勢升級。
釜山會晤也呈現了中美在高風險博弈中的「控溫」能力,以領袖直接溝通重建最低限度的互信,以關稅小幅回調測試政策空間,以不觸碰台海敏感議題的方式為安全對話贏得時間。對和緩關稅貿易大戰而言,這是從「對撞」轉向「管理競爭」的可觀察起點;對台海穩定而言,這是一次有意識的降噪與風險分流。而未來能否由點到面,取決於三項關鍵:一是可量化的早收成果能否快速落地;二是危機溝通機制能否制度化運作;三是雙方能否在「競爭不等於衝突」的敘事下,維持經貿合作與安全防護的可預期邊界。
習近平在會晤中提出,中美兩國應當做夥伴、做朋友,這是歷史的啟示,也是現實的需要。這一表態為中美關係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應該朝和緩方向挺進,即從對抗走向合作,從競爭走向共贏。中美兩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在應對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危機等全球性挑戰中具有重要責任。此次會晤為雙方在這些領域的合作提供了契機,有助於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的完善。習近平也提到,他願與川普總統一道,為中美關係打下穩固的基礎,也為兩國各自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這表明中國願意與美國共同探索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這將有助於推動兩國的長期發展。
儘管此次會晤釋放出了積極信號,但中美關係的未來仍面臨諸多挑戰。首先,兩國在價值觀和戰略利益上的分歧依然存在,這可能成為未來合作的障礙。其次,美國國內政治環境的不確定性也可能影響中美關係的發展。此外,如何在競爭與合作之間找到平衡,將是兩國領導人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展望未來,中美關係的發展將取決於雙方的智慧和耐心。此次會晤為緩解貿易戰和維護台海穩定提供了重要契機,但能否真正實現和解,還需雙方在後續的談判和合作中付出更多努力。
習近平與川普的會晤是中美關係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其對緩解貿易戰和維護台海穩定的助益不容忽視。通過關稅下調、經貿合作重新定位以及對台灣問題的戰略克制,此次會晤為中美關係的改善奠定了基礎。然而,中美關係的未來仍充滿挑戰,雙方需以更大的智慧和耐心,共同探索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為兩國乃至全球的繁榮穩定作出貢獻。此次會晤不僅是中美兩國領導人的一次對話,更是全球經濟格局與區域安全變遷中的一個重要時刻。在風浪與挑戰面前,中美兩國唯有攜手合作,才能引領世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美國自從鬥垮蘇聯後,成為全球唯一的霸主,凡事皆以「實力」對待他國。中美在阿拉斯加會談時,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曾對中方代表表示:「美國是以實力與中國對談。」這句話意在暗示中國的實力仍不及美國,無法與之平起平坐。此言一出,立即被中方代表楊潔篪嚴厲反駁:「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與中國說話,中國人不吃這一套。」當時的美國,或許仍有底氣自稱「以實力與中國對談」,試圖壓制中國。
然而,到了此次川習會在韓國釜山舉行時,美國早已不敢再以此傲慢口吻自居。從川普對習近平表現出的溫和與禮貌態度來看,與他過去對待其他國家領袖時的粗暴無禮、甚至傲慢無禮,判若兩人。川普一貫的商人本性,正如人所言:「欺軟怕硬,尊強欺弱。」他過去對美國盟友領袖的態度幾乎無一例外充滿蔑視與輕慢——無論是法國總統馬克宏、義大利總理梅洛尼,或是加拿大總理特魯多,皆曾成為他傲慢外交的受害者。這正是美國長期以來霸權心態的縮影,也揭示了「實力」崇拜背後的虛張與不安。
美國的霸道行徑,在今年四月二日再次展露無遺。華府對全球一百八十個國家同時發動貿易戰,對輸美貨品強徵高額關稅,藉此維繫其逐漸衰退的經濟主導權。更進一步,美國強迫日本、韓國與台灣等盟友赴美投資,金額高達上兆美元,各國雖心有不甘,卻仍在壓力下委曲求全,懇求美方寬容放行。然而,在眾多屈服於美國經濟威脅的國家之中,唯有中國選擇正面迎戰,採取「不跪、不退、奉陪到底」的對抗政策。
自2018年貿易戰開打至今已七年,美國先後動用各種手段——從高額關稅、對中國船隻徵收特別費,到金融制裁與高科技封鎖——試圖削弱中國的經濟根基。然結果卻適得其反:中國經濟不僅未被動搖,反而在壓力下展現出更強的韌性與自主性。中國的貿易出口總額持續增長,高科技產業在外部封鎖下加速自主化,特別是在晶片製造與半導體研發領域,逐步推進自給自足的進程。除少數高端晶片仍受限外,中國整體產業鏈的獨立能力已明顯提升。川普當年發動貿易戰的初衷,是企圖藉圍堵中國以振興美國製造業、重塑其全球貿易領導地位。然而結果卻事與願違。貿易戰不僅未能遏制中國崛起,反而導致美國國內通膨惡化、財政赤字急劇攀升,企業成本高漲、民怨叢生,美國的國際信用與全球影響力亦因此大幅削弱。
反觀中國,面對美國對高科技產業的「卡脖子」封鎖,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祭出強有力的反制手段。除拒絕進口美國黃豆外,更對稀土出口美國實施嚴格管制,並以美國慣用的「長臂管轄」手法反制,展現強硬態度。中國規定:凡含有中國稀土成分、價值比例達0.1%以上的產品,出口時均須取得中國政府許可。此舉令美國高科技與國防產業陷入極大焦慮。稀土是電動車馬達、導彈系統及先進晶片製造的關鍵原料。中國的出口管制,猶如掐住了美國科技與軍工產業的咽喉,使美國在短期內難以尋找替代來源。電動車製造商供應鏈受阻,國防工業更面臨停擺風險,美方對此可謂憂心忡忡。
為緩和這場「科技掐脖戰」的緊張局勢,雙方於十月底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第五輪協商,經長時間談判後,終於達成初步共識。並於十月三十日的川習會中獲得正式確認。雙方同意延緩美方於四月二日宣布的關稅戰措施一年,恢復至此前的關稅水準。這一暫時的妥協,不僅為中美兩國帶來喘息空間,也讓全球經濟暫時鬆了一口氣。
無論是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的第五輪關稅協商,或是在韓國釜山舉行的川習會談,美國都未能佔得上風。雙方在談判中各有堅持與退讓,雖使長期緊繃的關稅戰略關係略見緩和,但並未從根本上解決兩國在貿易結構與關稅政策上的根本矛盾。川普政府自啟動全球關稅戰以來,除中國之外,多數國家皆在美國的強勢壓力下選擇妥協,接受美方不平等的貿易條件。然而,面對中國,美國的策略卻屢屢受挫。歷經多年交鋒,美方不僅未能在談判中佔得便宜,反而在稀土資源等關鍵領域遭遇中國「卡脖子」的反制,最終被迫在全球矚目下對中方示弱。
這場關稅與科技角力,也揭示了全球供應鏈主導權正悄然東移的趨勢。中國透過市場開放與多邊合作,積極對抗美國的封鎖與制裁,逐步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經濟秩序。此一策略不僅獲得中東、東協、非洲與拉丁美洲等發展中國家的廣泛支持,也逐漸削弱美國以封閉小圈圈為特徵的排他性同盟。美國昔日「以實力為後盾」的霸權外交,如今在全球政治經濟版圖的重新洗牌下,正顯露疲態。中美兩強的角力,已不再僅是關稅的數字較量,而是一場制度與信任的競賽——誰能真正代表未來世界的合作方向,答案或許已在歷史轉折中悄然浮現。
美國川普政府1.0於2018年對中國發動關稅貿易戰,2.0版本則於今年四月二日將戰火擴及全球,企圖以關稅重構世界貿易秩序。然而,歷經多年施壓,美國不僅未從中國獲得實質利益,反而自食其果——國內通膨高漲、財政赤字攀升,產業競爭力與軍事研發能力同步下滑。美國在高科技與軍工領域的頹勢愈加明顯。中國已推出兩款第六代戰機進入量產階段,而美國的F-47戰機仍停留在藍圖與模型階段;海軍方面,美國艦艇老化嚴重、維修成本高昂,相較之下,中國新型航母與驅逐艦則如「下餃子」般陸續下水服役,形成明顯的數量與勢能優勢。如今在西太平洋,美國已難再維持昔日的軍事主導地位,中國的實力正快速上升,甚至逐漸佔據上風。
隨著貿易戰陷入劣勢,美國已無法再以軍事力量作為談判籌碼,也不敢再以「實力」口吻對中國發號施令。經過五輪談判後,最終於十月三十日釜山川習會上,雙方元首達成共識——自四月二日起對等關稅及對中國船舶課徵的港口特別使用費,將延緩一年實施。川普對多數國家一向蠻橫無理、強勢逼迫,惟獨面對中國卻顯露出「欺軟怕硬、敬強凌弱」的本性,只能暫時低頭服軟。然而,美國的掠奪性格與霸權本質並未因此改變。此次延緩不過是戰術性退讓,非真正和解。一年期限過後,美方極可能再次祭出新的經濟與科技手段,尋求重新主導局勢。面對此局,中國應以更高的戰略定力與制度自信,深化多邊合作、鞏固自主科技、強化經濟韌性。唯有如此,方能在未來的國際博弈中不僅「不敗」,更能「領勢」,讓世界見證霸權轉移的歷史性時刻。
「以上言論不代表中華新聞報立場」
王義雄主席 簡歷
1939年出生
1965年台灣大學畢業
1969年日本明治大學 獲法學碩士
1972年巴黎大學獲法學博士
英國倫敦大學博士後研究
1973年回台灣任輔仁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兼系行政事務
1980年從事律師執業 同年10月在高雄創辦 {海潮} 雜誌 任發行人
1986年任黨外公政會高雄市打狗會理事長 同年11月由黨外公政會推薦當選立法委員
1987年11月1日組建工黨 擔任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