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報 胡一鳳老師專欄 /觀音出家日:從妙善公主到正法如來——佛菩薩的跨域智慧與生命的連續函數
每年農曆九月十九日,是觀音菩薩的出家紀念日。這一天,不僅是信眾感恩菩薩慈悲願力的日子,更象徵著一種「心的出家」——從執著走向覺醒,從我執走向大愛。
一、從不眴太子到妙善公主:覺醒的連續修行
觀世音菩薩的因緣流轉中,歷經多生多劫化現。在早期的修行階段,祂曾化身為「不眴太子」,以大願修行、以慧為燈,象徵發願啟智、願行並修。而在後來的人間示現中,祂成為「妙善公主」——出身帝王之家,卻不貪榮華富貴,只願修行得道、濟世救人。即使被父王逐出宮廷,仍以堅定的悲願走上修行之路。「不眴」代表願心的啟動,有智慧、目光一直注視心念,「妙善」象徵慈悲的圓滿;兩者一理一行,合為菩薩道的圓融修證。
這些轉化,其實都象徵「靈性不滅」——每一次的生命形態,只是不同階段的修行場。她最終成佛,名「正法明如來」,卻並未停留於證悟的果位,而是「倒駕慈航」,再度化身為觀音菩薩,回入娑婆,行菩薩道。這正如一位博士學成歸國、不為榮耀停步反而回到母校教書育人——將所學回饋社會。「以退為進」,正是慈悲最高的進化;「以教為願」,便是菩薩道的延續。
二、跨界的菩薩:從極樂到娑婆的宇宙職涯
觀音菩薩不僅接引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護持娑婆世界的苦難眾生。在佛教信仰體系中,觀音菩薩與釋迦牟尼佛、地藏王菩薩並列為「娑婆三聖」,象徵慈悲、願力與覺悟共融;而《華嚴經》所尊奉的「華嚴三聖」——毘盧遮那佛、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則代表宇宙真理、智慧與實踐的圓融。
地藏菩薩在釋迦牟尼佛涅槃後,曾受託暫代娑婆世界教主,直到未來佛彌勒成佛,方交還法座。這不僅是一種法脈的傳承,更是佛法世界中「世代交替」的慈悲安排。
而「西方三聖」則出自《阿彌陀經》等淨土經典,指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因維度不同,這樣的「法界接班制度」,正如企業的世代傳承、文明的接棒——顯示出宇宙的秩序與永續的智慧。
這種「維度差異」,也如我們站在不同樓層看風景:樓層高的人能見全貌,樓層低的人看到局部;兩者皆無錯,只是位置不同決定了視野的深廣。也如同教育體系中,小學、中學與大學的校務雖各有層次,校長的職責與治理重點也各異——但他們的本質,都是為了讓學生得到最好的教育與成長。
佛法中的「諸佛菩薩」亦然,雖然行願的維度不同,對應的眾生根器也不同,然而其「悲智雙運、度眾離苦」的初心是一致的。不同階層的領導者,只是依眾生所需,展現不同形式的導引。這比喻說明——佛菩薩所現的層次雖異,本質卻同源。他們的目的不是區分高下,而是引導眾生在各自的階段中覺醒,見性成佛。
宗教的真義,在於傳承而非分別;法界的運行,如企業的永續經營——有形與無形共生,形相是載體,精神是靈魂。若以現代管理學的語言來說,佛法的智慧就像企業的「無形資產」:口碑、信任、服務品質皆屬無形,卻能決定有形業務的成敗。
美國森林湖工商管理研究所(Lake Forest Graduate School of Management)策略學教授 Rich Horwath 在其著作《Deep Dive:深潛競爭策略》中指出:企業的資源可分為三種形式——有形資源(實體資產與財務資源)、無形資源(文化、商標、聲譽),以及人力資源(知識、能力與技術)。
而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資源」即「財貨」;它是一種可被運用的資產、物質或人員,範圍可包括天然與人為、具體與抽象的存在。學者浦筱德(2000)指出:資源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它能滿足人的需求,並促進人類的存在與發展。
因此,三種資源的相互運作,才能構成組織的競爭優勢。其中,人力資源——也就是人才——是關鍵核心:決定這個企業能否持續成長、獲利與創新。這一觀點,與佛法中「人能弘法,非法弘人」的智慧不謀而合——法再殊勝,若無人以德以智傳之,終將失其光;而有願有行之人,則能使法脈長流、令光照世。
無形蘊化有形,有形回饋無形;身心靈與宇宙能量的互動,其實遵循相同的底層邏輯。因此,佛法不僅是信仰,更是一門極具策略思維與管理智慧的「生命經營學」。
三、慧開法師的科學詮釋:生命是一種「連續函數」
南華大學榮譽教授慧開法師,也是佛光山副住持,身為臺大數學系畢業、後在美國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他以數學與物理學角度闡釋「生命的永續經營」。 他指出:「每個人的生命歷程都是一種連續函數,不曾斷裂,更不會斷滅。」 這正是佛法中所謂「三世因果、十方相續」的現代詮釋。 其學術專長結合了佛教哲學與科學觀點,更是享譽國際生死學之父,經常受邀海內外演講,四處為法奔波,仿如 「人間阿彌陀佛」。
在他的著作《生命永續經營》中,強調「生與死不是兩個世界,而是同一條連續的曲線」。 從嬰兒到老年,從此生到來生,生命只是不同階段的延展與變化。 如同觀音菩薩從不眴太子到妙善公主,從男相啟願到女相圓滿——這一切,正是「生命函數」的曲線之美。 他的書現在非常暢銷,一位律師朋友跟我說,他上網買此書,當時卻缺貨中要他等侯。
四、生命見證:從骨折到普陀山——一場信仰與科學的連續函數
六年前的7月7日,我右腳踝意外骨折,痛不欲生。 當時兩個女兒正在浙江文創公司實習,我不願耽誤她們的學習,隱瞞了傷勢。 直到後來外子私下告訴她們,女兒們得知後來電關懷並商量好,由一人返台照顧我。 我堅持拒絕,叮嚀她們珍惜這難得的學習因緣。
誰知她們在休假日,特地跑到普陀山南海觀音處為我祈福,並以視訊讓我一起向觀音頂禮。 那一刻,我淚流滿面,向觀音懺悔沒有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也祈願早日康復。 那份母女間的信心、孝心與法緣,成為我此生最深的祝福。
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原來,菩薩常以不同形式提醒我們:真正的修行,是在苦中轉念、在痛裡覺醒。願我未來能分享更多生命的真實故事,幫助別人走出困境,後來因緣際會 得知有緣人骨折,回想過往痛不欲生的經驗,就會獻上自己真誠的祝福。
六年後113年7月8日,因緣成熟,我與大女兒親赴普陀山朝聖,感恩觀音加持讓我康復。此行也走訪了落迦山與普陀山兩地,才明白「不到落迦山,不算朝完普陀山」的真義。 原來觀音菩薩曾在落迦山修行、成道,後至普陀紫竹林弘法——象徵修行的完整循環。
返程時,我們搭乘舟山飛武漢的飛機,途中遇亂流,我立刻誦《普門品》祈請觀音加持,果然平安無事。 即將降落時,機長忽通報武漢暴雨無法降落,需改降荊州。 當下我笑著對女兒說:「也許是讓我們重溫〈大意失荊州〉的典故吧!」 後正好在飛機上拜讀佛光菜根譚,能夠不變隨緣 做人才能收放自如,雖打亂行程 唯佛法拿出來用 這不是示現無常嗎?!約一小時後再啟航,卻因此錯過返台轉機。我們臨時決定如去程時先至香港探望多月未見的母親,回程再度改飛香港探望母親,這時天倫之樂的「價值」大於來回機票「價格」,不是我有錢,而是有那念真心。
這段「轉折的行程」成為人生的驚喜。 隔日弟弟幫我們提行李送我們出門,侯車時,天空雲光四起、佛光普照,我心中湧出無限喜悅,忍不住拍下幾張照片。後與友人分享時,我們同感——其中一張那光,那雲,宛如大師的法身,唯也抱持平常心,不執著在相上。
回台後不久,命運又給了新的「呼喚」: 高雄廣播電台主動邀我上節目專訪。 過去我一向低調,不太接受媒體訪談,但這次我忽然想起在普陀紫竹林所悟——觀音菩薩是「說法菩薩」,而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正是要讓修行落實於生活。 於是,我超越自己答應受訪。
後來高雄教育電台也來邀約,看到我為父親百歲冥誕出版的隨身書《滿樹桃花一棵根》,主持人男哥說:「認識妳20多年,沒想到妳的人生這麼精彩!也從未聽妳提過」。 那一刻,我心裡浮現的不是驕傲,而是一種感恩——因為每一次傷痛與低谷,其實都是生命給予的練習題,讓我們在不同舞台繼續修行。
巧合的是——高雄廣播電台訪問那天是8月19日,大師的國曆生日;教育電台訪談定於8月25日,正逢大師農曆生日(七月二十二日);一切都不是刻意安排,卻充滿神奇的默契與祝福,如榮格心理學家所說的「共時性」(Synchronicity)。在受訪前,我特至藏經樓向大師報告,在他國曆、農曆的生日當天,上電台受訪就是送他最恭敬的誕辰紀念日禮物。
我深信,這一切都與那次普陀山的啟發有關。 當我在紫竹林得知觀音在此講法,我告訴自己:「學習行三好、做人間佛教的實踐者,就是現代的弘法。」 而這些生命的轉折與相遇,正是觀音菩薩用最生活化的方式教導我:當你無所求、學習實踐以感恩之心前行,宇宙自然為你開道,我深深體會到當我們真誠的感恩與實踐,其實是在跟宇宙對齊。
五、現代啟示:跨領域即修行,心出家即菩薩行
觀音菩薩與地藏菩薩、彌勒菩薩的共同點,是「跨界」與「共時」。 祂們度化的不只是人間眾生,也包括冥界、天界、乃至其他次元的生命。 這種超越時空與界限的慈悲,其實就是宇宙的底層邏輯——萬法互融、諸界相通。
在現代社會,「跨領域」不只是職場趨勢,更是心靈修行的新詮釋。 當我們以慈悲與願力來整合不同角色——母親、老師、顧問、專欄作家、義工——其實都在學習實踐「觀音精神」,這樣的「跨界覺醒」,正是一種新時代的菩薩行。
而觀音出家日的核心,不在於剃度或形相,而在於「心出家」。若有出家因緣,當然殊勝;若無,也無所遺憾。真正的出家,是在紅塵中守清淨、在日常中行菩薩道。
當一個人願意從我執中覺醒,以慈悲為志業,
願以專業度人、以善念利他——
那一天,就是你「心出家」的紀念日。
六、結語:讓慈悲成為宇宙的語言
— 哲理篇 家庭篇 願文回向 —
11/6(四)我也前往佛光山萬壽園,參加奉安法會。當天為新靈有深厚福報的老菩薩入厝,眾人誦經迴向,梵音繚繞、花香滿堂。我心中默念:願新鄰居安住淨土,願所有眾生皆得解脫。也向父親報告——園中又添善緣,您多了修行好的新鄰居呢。
站在萬壽園的微風裡,明白「生死不隔愛」這句話的真義。原來佛教所說的「常住法身」與「緣起不滅」,就在這些生命的流轉中。每一次送行,都是一次醒覺;每一次奉安,都是一次回歸。
星雲大師曾慈示:
「佛菩薩並不需要人們為祂們慶祝,
但在出家紀念日、成道日或聖誕舉行慶祝活動,
是有其時代意義的。
除了佛教徒緬懷佛菩薩的慈心悲願、發願實踐之外,
也能使更多民眾生起慈悲心,
為社會增添和諧、尊重、平等與祥和。」
佛法的奧義,不僅在於信仰,更在於實踐。
觀音菩薩倒駕慈航、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彌勒菩薩以笑待未來——
三位菩薩展現不同智慧,但底層邏輯皆為「慈悲與願力」。
如今,我們生活在AI與量子共融的時代,
科技與靈性並行不悖。
只要心懷慈悲,做中有修、修中有行——
念觀音、拜觀音、學觀音、做自己的觀世音——
那一天,就是你心出家的紀念日。
當慈悲不再只是信仰的名詞,而成為生活的動詞,
那一刻,修行就回到了最初的家。
讓慈悲願行成為家的修行
— 真實人生的供養與回向 —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修行方式,也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而我家的修行,除了菩薩低眉般的慈悲,透過愛、幽默與感恩,有時也得拿出一點「冷處理」的智慧,再搭配「怒目金剛」的勇氣——剛柔並濟,方能行於中道,也是如儒家思想中的《禮記.中庸》:智仁勇「三達德」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父親生前常笑著說:「妳媽媽是我永不褪色的新娘。」
如今他往生多年,但那份跨越陰陽的深情,仍在陪我們修行。媽媽有時懶得打扮,我就會笑著唸她並說:「老爸在極樂世界仍可看著到您啦」!
然後跑去萬壽園跟爸爸說:「老爸,您看~您不褪色的新娘趁您不在偷懶啦!」
每次這樣說完,心裡都覺得好溫暖——
彷彿那份跨越陰陽的愛,依然在對話、在微笑。
如今,母親在香港弟弟處健身調息,修習「健康波羅蜜」,準備於十二月初返台參加佛光山萬緣水陸法會第二期12/6日(六)-13日(六)。她的慎終追遠、飲水思源,每一步,都像在實踐現世觀音的慈悲願行。
感恩爸媽的養育之恩,
因為父母的「愛」,我才能來到這世間,
學習用自身真實的故事與分享啟發他人參考。
若非父親的往生,我或許不會如此深入學佛、體悟人生真義。
而我,只願把這些生活中的真實故事,
化為一盞盞心燈,學習照亮自己,點燃心燈。
供養回向觀音菩薩出家紀念日
願以此文所凝聚的光與愛,
供養、回向觀音菩薩出家紀念日。
願一切眾生聞法得悟、離苦得樂;
願慈悲化作行動,智慧化作光明。
讓我們在日常中修行,在行動中弘法,
以真誠的心,將佛法落實在人間;
不分宗派,不論國界,
讓悲智之道化作永續的文化傳承。
更願以此功德,
不負觀音,不負大師,
不負先祖與父母深恩,
更不負我們腳下這片土地的國恩;
願光照十方,願愛遍人間。
祈禱我們都能在覺醒中行三好,
使人間成為「新的極樂世界」,
讓淨土、天堂在人間,
集體創作,活出「觀音心」。
——行三好.一教鳳行/活出生命的光與熱
胡一鳳老師 簡介: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並於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與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首屆全球「人間佛教管理文化」課程結業。
該課程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擔任總監,強調「理論與實踐合一」的自覺式管理,匯聚近九十位來自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十三國、四十六城市的企業與文化菁英。
課程體現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管理學」不僅是修行智慧,更是一門科學化、現代化的管理學,具備跨國、跨文化、跨產業的實踐力。
同儕包括琉璃工房董事長楊惠姍、清玄享閱文化集團董事長方淳珍、廣州嶺南教育集團董事長賀惠山、上海米源集團董事長陳志峰、泰國型創科技董事總經理張仁安等知名領袖。
現任佛光山普門中學生命教育兼任老師、南華大學終身學習學院榮譽顧問長,亦為百人行善團發起人。
長期關注教育、公益、環保與跨宗教交流,致力於推廣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念,將修行落實於日常,推動「行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並擔任高雄市中華企業經營領袖協會顧問、高雄市團體企業講師職業工會講師、謝黃扁文化藝術基金會顧問、高雄少年觀護慈愛協會理事、高雄科技大學東區校友會顧問等,持續推動文化教育與社會關懷。
近年榮獲美國德保羅大學自然醫學聯合頒證、國際社會服務獎(2023年),以及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頒贈「佛光三好人家」殊榮(202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