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報 / 范振家博士專欄 : 詐團洗錢無阻,民眾帳戶先被鎖;防詐淪為懲民秀?

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管理學博士 范振家

中華新聞報 / 范振家博士專欄 : 詐團洗錢無阻,民眾帳戶先被鎖;防詐淪為懲民秀?

詐騙橫行,國家打詐聲勢浩大,口號震天,卻總在關鍵處「打錯方向」。太子集團詐騙45億元、在台買豪宅洗錢的事件,讓社會憤慨於國家洗防體系的失靈;對比之下,政府卻把打詐力氣花在「凍結民眾帳戶」與「限制匯款」上。金管會責成各銀行凍結「低餘額」或「長期未動」帳戶,宣稱要杜絕人頭帳戶流竄,並加強跨行轉帳監管。原意或許正當,落實卻成荒誕鬧劇,薪轉戶、投資交割戶,甚至仍在使用中的帳戶,都可能在未通知下被鎖。民眾轉帳失敗、提款受阻,得親自跑一趟銀行「證明自己不是詐騙犯」。銀行一句「防詐優先」,便把全民當嫌疑人看待,這樣的政策,不是打詐,而是懲罰誠實納稅的人民。

政府揚言「快刀斬亂麻」,實際卻是在亂砍。太子集團能在台灣開設60個帳戶、購入11戶豪宅、洗出29輛超跑;銀行自稱2019年起就有「52次通報異常交易」,金管會卻無動於衷。到了真正行動時,鎖的不是詐團的帳,而是老百姓的錢。面對跨國詐團,政府顯得手無寸鐵;面對一般民眾,卻展現過人的強硬。這場「打詐秀」,正是國家治理錯位的縮影,權力瞄準最容易下手的人,卻對真正的犯罪集團視若無睹。

荒謬不止於此。近來媒體報載有民眾分享的親身經歷,正是這場全民困境的縮影。她只是到銀行匯一筆旅費給在國外讀書的女兒,卻被行員阻止足足一個半小時。銀行不斷要求她「證明母女關係」,還找來主管反覆詢問:「妳確定要匯嗎?」「錢匯過去不一定能成功喔!」民眾無奈地說:「我要匯的是親生女兒,不是不認識的網友,也不是要投資談戀愛。」行員解釋「這是新規定,匯給非本人要嚴格審查」,最後甚至要她準備文件證明親子關係。她回家向女兒說明,女兒只苦笑回應:「要怎樣證明我是妳女兒?驗DNA嗎?」
這樣的對話,既荒謬又心酸。當政府的防詐政策讓母女匯款變成「高風險行為」,防詐早已變質為懷疑與恐懼的機器。

這類「因噎廢食」的措施,正反映政府的無能與懶政。真正應該嚴查的,是那些異常高額資金流、可疑的空殼公司、豪宅現金交易與跨境金流,而非將防線築在櫃檯前、讓民眾疲於奔命。當太子集團用數十億買豪宅、開超跑時,銀行與建商「沒感覺」;但當一般媽媽匯旅費給女兒時,整個系統卻嚴陣以待。這樣的荒謬對比,不僅是制度失靈,更是價值顛倒。

金融體系本該是保障民眾財產安全的堡壘,如今卻成了全民防詐演練的考場。民眾不再問「詐騙怎麼防」,而是擔心「我的帳戶什麼時候會被鎖?」金管會與銀行的「一刀切式」政策,讓全民都成了被懷疑的對象;結果,詐團依舊如魚得水,民眾卻陷入焦慮與不便。
當銀行成了懷疑顧客的機關,當金融交易變成全民檢驗的試煉,政府所謂的「打詐成效」究竟在何處?打詐不該靠鎖戶充場面,更不該以干預民眾自由交易來粉飾太平。

真正有效的防詐,應該是加強跨境司法合作、提升金融情資整合與偵查能力,並推動全民數位安全教育。防詐的重點不是「限制行為」,而是「提升辨識力」。政府若只會管制無辜者、放任詐團橫行,終將失去民心。等到民眾一次次被銀行刁難、一次次對制度失望時,損失的就不只是金錢,而是國家整體的信任與尊嚴。

如今,我們該問的不只是「詐團怎麼這麼囂張」,更要問:「政府怎麼這麼糊塗?」詐團洗幾十億沒事,我匯幾千塊給女兒卻被當詐騙犯,這樣的防詐邏輯,才是真正的國安漏洞。

新聞圖片

范振家博士簡介:

范振家,現任高雄市警察局前鎮分局行政組長,並獲得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其專業研究領域聚焦於犯罪防治,尤其是電信詐欺產業的運作模式與防制策略。

在博士論文《電信詐欺產業及其防治研究:計量經濟分析》中,范博士結合計量經濟學方法,深入剖析電信詐欺產業的成因、運作特徵與防治方案,並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與數據分析結果,為政府與執法機關提供實務參考。

2024年12月4日,范振家博士憑此研究成果,於法務部司法官學院舉辦的第十一屆傑出碩博士「犯罪防治研究論文獎」中脫穎而出,榮獲「佳作」殊榮,由法務部部長鄭銘謙親自頒獎,肯定其在犯罪防治領域的學術與實務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