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報 胡一鳳老師專欄 / 知而不行,終究隔一層── 從古靈禪師到王陽明:真正的修行,要在日常中落地


中華新聞報 胡一鳳老師專欄 /知而不行,終究隔一層── 從古靈禪師到王陽明:真正的修行,要在日常中落地

在佛法與人生修行的路上,我們常以為「知道」就等於「做到」。然而,實際上,知與行之間往往隔著最厚的一堵牆。近期拜讀《人間福報・星雲說偈》,其中引用唐代古靈神贊禪師的偈語,提醒性極強:

「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

短短十四字,點破無數修行人的盲點──
若只是鑽研文字,而不願走出屋子、走入生活,永遠無法真正觸及佛法的核心。

一、古靈禪師的點醒:百千法門在方寸,河沙妙德在心源

古靈神贊禪師曾返寺度化本師。某日,本師正讀經,一隻盲飛的蒼蠅不停撞向紙窗。古靈禪師輕歎:

「世間如此廣闊,你不肯飛出去,只撞著這張紙做什麼?」

他隨即說出偈語,用意明顯:
道不在紙本,不在文字,而在於心悟。

本師不解,便問是否有所證得。古靈禪師答:「已得息處。」
於是登座說法,只說了一句:

「百千法門只在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

這句話告訴我們──
智慧不在外求,而在於返觀自心。

二、生活中的另一則對話:修行若只停在「懂」,就永遠無法「走」

在生命教育的現場,我曾聽聞一段世代之間的提問。

一位長年讀經的長者問起家中晚輩:

「人要如何才能成佛?」

晚輩答得直接:「照佛陀一生的行誼去做,就對了。」
長者搖頭:「還不究竟。」

晚輩洞察長者多年耽於經教、少於實修,便分享了禪宗著名的公案──「磨磚成鏡」。

懷讓禪師見弟子道一苦坐禪,問:「坐禪為何?」
道一答:「為成佛。」

懷讓便拿磚磨石。道一驚問:「磚怎能成鏡?」
懷讓反問:「那坐禪又怎能成佛?」

禪師提醒:
若執著於「坐」的形式,就是離佛越遠;
佛法的重點不是行為的形狀,而是心的方向。

晚輩因此點醒長者:
若僅靠讀經、念佛就能成佛,那所有讀經念佛者都成佛了。
佛法講「解行並重」:
解佔三分,行佔七分。
懂,是開始;做,才是真功夫。

三、跨時代的共同智慧:佛法如此,心學如此,管理學亦然

佛法講「解行並重」;
企業管理講「理論 × 實務」;
王陽明則提出:

「知行合一」
「心即理」
「致良知」

王陽明強調:
知不是口說,而是行動;
行不是盲動,而是來自內心的覺照。

他的思想影響了張居正、曾國藩、梁啟超、
乃至日本的西郷隆盛與稻盛和夫。

跨越文化與時空,都在談同一件事:

真正有力量的智慧,一定會落地成為行動。

四、星雲大師的寓言:紙上談兵,終究無法抵擋風浪

星雲大師講過一則寓言:

有個人對航海書籍倒背如流,人人以為他是航海專家。
出海遇風浪時,他仍在背誦書中理論,結果整船覆沒。

大師提醒:
「紙上談兵」不足以面對真實風浪;
修行若不落實,也只是知識而已。

五、結語:所有真理都在提醒我們──去做

無論是禪宗公案、佛法教義、心學思想、或現代管理學,語言不同、文化不同,但指向一致:

知道,不等於做到;
理解,不等於改變;
修行,不在紙上,而在生活裡;
智慧,不在嘴裡,而在行動裡。

願我們都能將「懂」化為「做」,
把佛法落在腳下的每一步,
讓生命真正生出光與熱。

胡一鳳老師 簡介: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並於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與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首屆全球「人間佛教管理文化」課程結業。

該課程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擔任總監,強調「理論與實踐合一」的自覺式管理,匯聚近九十位來自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十三國、四十六城市的企業與文化菁英。

課程體現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管理學」不僅是修行智慧,更是一門科學化、現代化的管理學,具備跨國、跨文化、跨產業的實踐力。

同儕包括琉璃工房董事長楊惠姍、清玄享閱文化集團董事長方淳珍、廣州嶺南教育集團董事長賀惠山、上海米源集團董事長陳志峰、泰國型創科技董事總經理張仁安等知名領袖。

現任佛光山普門中學生命教育兼任老師、南華大學終身學習學院榮譽顧問長,亦為百人行善團發起人。

長期關注教育、公益、環保與跨宗教交流,致力於推廣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念,將修行落實於日常,推動「行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並擔任高雄市中華企業經營領袖協會顧問、高雄市團體企業講師職業工會講師、謝黃扁文化藝術基金會顧問、高雄少年觀護慈愛協會理事、高雄科技大學東區校友會顧問等,持續推動文化教育與社會關懷。

近年榮獲美國德保羅大學自然醫學聯合頒證、國際社會服務獎(2023年),以及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頒贈「佛光三好人家」殊榮(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