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管理學博士 范振家
中華新聞報 / 范振家博士專欄 : 福爾摩沙病浮現:繁華之下的台灣,已病入膏肓卻不自知
英國《經濟學人》近日指出,台灣「已成為全球最富裕的經濟體之一」,卻同時以「台灣病、福爾摩沙病」直指台灣隱藏在繁華表象下的深層矛盾:新台幣長期被低估、政策扭曲市場機能、經濟成果無法普惠民眾,種種現象已近似「荷蘭病」式失衡。《經濟學人》的觀察既非聳動,也非誤判,而是戳破台灣長年自我陶醉的幻象。外表亮麗的經濟數字下,是揮之不去的低薪、擴大的貧富差距、產業集中於單一科技鏈、金融體系潛藏幣別風險等結構病灶,使整體發展愈發像一場精心布置的繁華幻景。
出口亮眼,薪資卻停滯不前
每當出口報喜,政府總急於高調宣示台灣經濟「具備驚人韌性」。然而,這份「韌性」卻從未體現在勞工薪水上。台灣形成全球罕見的「出口急升、薪資不動」的矛盾模式,半導體獲利屢創新高,年輕世代薪資卻像止於不動的指針;房價十年翻倍,所得卻僅微幅成長。
政府長期以「國際競爭力」為由壓低人力成本,使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低價優等生」。但靠壓縮勞工待遇取得競爭力,終究不是永續之道,更讓整整一代青年用未來換出口光環。這種政策邏輯若不徹底翻轉,台灣的低薪結構將永難根除。
貧富差距不是感受,而是被制度推動的現實
政府常以「數據仍可接受」回應貧富差距問題,但民眾的生活體感卻截然不同,物價上升、房價高昂、薪資原地踏步,使財富集中日益明顯。貧富差距已非「經濟自然現象」,而是制度設計的結果。
低估匯率推高進口物價,低利率推升房價與股市,稅制偏向資產階級,這些政策選擇共同放大階級差距。換言之,貧富差距不是偶然而生,而是制度性偏誤所致;若不調整財稅與分配政策,社會裂縫只會持續擴大。
產業孤峰效應:護國神山的背後是整體經濟的單邊化
半導體是台灣的驕傲,但當全國經濟過度依賴此一產業,便不再只是榮耀,而是風險。政府長年將半導體神化為「護國神山」,政策資源因而高度傾斜,大量資金、土地、人才不斷向科技業集中,使其他產業更難競爭。
產業高度集中一旦遭遇國際科技變局或地緣政治衝擊,台灣整體經濟都將首當其衝。將所有雞蛋放入最硬的籃子,看似安全,其實脆弱;一旦籃子跌落,無一能幸免。這種結構性風險,正是台灣長年不願面對的隱痛。
貨幣政策成為自我綁架的枷鎖
台灣長期壓低新台幣匯率、堆積外匯存底,以「國安考量」作為理由,卻逐漸形成政策路徑依賴。壽險業大量持有美元資產,與新台幣負債形成龐大幣別錯配,一旦匯率升值,金融市場便可能掀起巨浪。
於是,新台幣不能升、利率不敢動,貨幣政策被迫維持僵固狀態。政策制定者深怕觸動任何一環,就會引爆多年堆積的系統性風險。這不是穩健,而是自我設限;不是以國安為名的保護,而是因不敢改革而形成的枷鎖。
治療「福爾摩沙病」必須回到制度本身
要治好台灣病,不能只批判,還必須有行動。以下改革方向不可再拖延:
一、讓薪資回歸生產力:建立更透明的薪資調整制度、提升勞工談判能力,促使企業合理分享收益。
二、重建財稅正義:檢討房地產與資本利得稅制,減輕中低收入負擔,增加社會移轉力度。
三、多元化產業結構:提升傳統產業附加價值、強化服務業創新能力,擺脫單一產業依賴。
四、恢復匯率與利率正常機能:減少不必要的匯率干預、促使壽險業提高避險比率,緩步修補市場機能。
五、以長期戰略思維規劃經濟體質:將人口、教育、能源、產業布局納入整體戰略,重建永續競爭力。
外人指出病灶,但治療必須靠我們自己
台灣的結構問題,不是外媒誤解,而是外人一眼看穿、我們卻多年忽略的真相。《經濟學人》點破的「福爾摩沙病」,揭示的正是台灣長年以亮麗數字掩蓋深層病灶的自我麻醉。更令人警醒的是,台灣已病入膏肓卻不自知,還常以「外界不了解我們」當作遮羞布。
然而,外媒能指出症狀,卻無法替我們開藥方。台灣的未來,不會因外界提醒而自動痊癒,唯有自己承擔改革代價、自己修正制度偏誤、自己重建公平與韌性,台灣才有可能從這場深沉的病症中真正康復!

范振家博士簡介:
范振家,現任高雄市警察局前鎮分局行政組長,並獲得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其專業研究領域聚焦於犯罪防治,尤其是電信詐欺產業的運作模式與防制策略。
在博士論文《電信詐欺產業及其防治研究:計量經濟分析》中,范博士結合計量經濟學方法,深入剖析電信詐欺產業的成因、運作特徵與防治方案,並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與數據分析結果,為政府與執法機關提供實務參考。
2024年12月4日,范振家博士憑此研究成果,於法務部司法官學院舉辦的第十一屆傑出碩博士「犯罪防治研究論文獎」中脫穎而出,榮獲「佳作」殊榮,由法務部部長鄭銘謙親自頒獎,肯定其在犯罪防治領域的學術與實務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