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報 / 范振家博士專欄 : 雞排風暴照見「世代詐騙易感症」?原來年輕人被騙太容易!

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管理學博士 范振家

中華新聞報 / 范振家博士專欄 : 雞排風暴照見「世代詐騙易感症」?原來年輕人被騙太容易!

鳳凰颱風離境後,風雨已歇,但另一場更奇妙的「雞排風暴」卻才剛開始。它不牽涉氣象專業,也沒有颱風路徑的科學辯論,而是一則匿名貼文在社群平台掀起的巨大漣漪。那位自稱「台大大氣系」的匿名網友,以一句「賭上招牌」的颱風假預測,成功召喚清晨六點的排隊人潮。數百人在傅鐘下冒著微寒、懷抱期待,卻在預言家失蹤的那一刻同時失望、困惑,又隱隱察覺某種被耍弄的羞恥。

這場看似荒誕的鬧劇,其實是一面照妖鏡,照出大學生與整體社會的價值觀弱點、資訊判讀的裂縫、數位倫理的模糊,以及防詐能力的驚人脆弱。若我們認真想理解為何年輕人越來越容易掉入詐騙陷阱,無論是被騙走積蓄,或被賣去海外成為「豬仔」,便不妨從這塊雞排開始讀起。

匿名預言的威力在於它滿足了世代的想像:專業的冷硬數據太無聊,科學的語言太謹慎;相較之下,一句「我讀大氣系,我保證放假」反而比氣象署數萬筆資料更吸睛、更容易被相信。於是,一則未經查證的貼文竟能引導群眾行動,比官方消息更具召喚效果。這不是中央氣象署的不努力,而是某部分年輕人對「專業」的信任度,已悄悄輸給網路上的匿名情緒。

然而,比科學更脆弱的,是價值觀。在這場雞排盛會裡,民眾凌晨起床、頂著寒意排隊,彷彿參與一場限量潮牌發售。這並非單純的愛貪便宜,而是對「免費」的高度敏感,遠遠超過對合理性與真實性的基本判斷。許多人寧願相信一則沒有姓名、沒有背景、沒有證據的匿名貼文,也不願意打開氣象署網站確認資訊。雞排的香氣、匿名者的口氣、群眾的熱氣,成為暫時壓過理性思考的三重力量。

然而這場鬧劇更深層的警訊,是它揭露了年輕人為何屢屢成為詐騙受害者。從雞排現場的行為軌跡,我們看到熟悉的邏輯:只要訊息快速、語氣肯定、承諾明確,即便來源模糊也能讓人卸下防備。這正是詐騙集團最熟練的手法。

資訊來得越快越令人信任;利益看起來越甜越能吸引眼球;匿名帳號包裝得越像「專家」,越容易讓人遞出信任。而最諷刺的是,許多年輕人深信自己「不會被騙」,自信往往成為詐騙者眼中的弱點。

在雞排事件裡,甜頭是一塊炸得酥香的雞排;在詐騙案裡,它變成高薪工作、快速獲利、海外機會。當雞排能驅動清晨的腳步,那麼「一天賺上萬」更能讓人毫不猶豫踏入陷阱。從傅鐘前的隊伍,到柬埔寨園區裡的鐵門,這些故事的開端相似得令人不安:同樣是甜頭、同樣是匿名、同樣是相信「不會輪到我」。

雞排預言的荒謬終究會過去,但它揭露的集體問題卻會反覆浮現。資訊判讀的能力、公民責任的意識、數位倫理的界線、防詐素養的培養,這些缺口若不補上,社會將一次又一次地在網路謠言前無力。颱風可以靠數據預測,但人心的輕率、判斷力的鬆動,以及面對詐騙的脆弱,才是未來最難偵測的暴風圈。

若年輕人仍把網路承諾當玩笑,把匿名當護身符,把甜頭當判斷基準,那麼,即便中央氣象署能預測天氣,也無法預測下一場誰會成為詐騙集團的新獵物。這場雞排事件,也許最終不會改變世界,但它提醒我們:真正需要補強的,不是天氣預報,而是集體的數位安全素養、媒體識讀與對詐騙的免疫力。這場鬧劇,看似可笑,卻值得我們認真反思!。


范振家博士簡介:

范振家,現任高雄市警察局前鎮分局行政組長,並獲得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其專業研究領域聚焦於犯罪防治,尤其是電信詐欺產業的運作模式與防制策略。

在博士論文《電信詐欺產業及其防治研究:計量經濟分析》中,范博士結合計量經濟學方法,深入剖析電信詐欺產業的成因、運作特徵與防治方案,並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與數據分析結果,為政府與執法機關提供實務參考。

2024年12月4日,范振家博士憑此研究成果,於法務部司法官學院舉辦的第十一屆傑出碩博士「犯罪防治研究論文獎」中脫穎而出,榮獲「佳作」殊榮,由法務部部長鄭銘謙親自頒獎,肯定其在犯罪防治領域的學術與實務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