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閱讀DNA 慈濟人文軟實力扎根東石 / 中華新聞報

記者莊爵聰/嘉義報導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陪伴小草公益活動」,邁入第四年,有鑑於現今孩童重度依賴3C科技,缺乏實際人際互動,為培養孩子閱讀興趣,並充實偏鄉學校資源,今年已「培養閱讀DNA公益活動」為主題,除原有贈書活動外,注入禮貌教育與醫普教育,募集社會善心人士愛心,12號(週五)捐贈嘉義縣東石與布袋等11所學校。


此次受贈學校共有11所,包括東榮國中,東石、塭港、網寮、更寮、竹村、龍港、龍崗、次更寮與港墘等十所小學。各校由校長或主任帶領學生出席,由贈書大德手上接獲優良讀物。贈書代表王壽肯定活動成就偏鄉學童未來希望,祝福學生們好好善用與愛惜這些優良讀本,內化吸收後再分享。


代表受贈學校致詞的東榮國中校長陳義禮感謝慈濟與社會各界重視偏鄉教育出錢出力,指出閱讀是學習基本功,能開啟心靈的窗,然而數位時代的3C科技快速發展,對閱讀造成巨大衝擊。儘管如此,陳校長相信科技來自人性,勉勵學生們延續這份愛心,讓閱讀DNA傳承世世代代。


慈濟志工王袖莉說明此次贈書活動因緣為去年823水患,東石國小受災嚴重,志工走進入學校關懷,當時校長葉佳榔向志工提及,學生多為東南亞新住民二代,因家長忙於養蚵挖蚵工作,無法專注孩子教育,為了不讓學生下課後在街上閒晃,校方每週三下午開辦課輔,規劃英文和才藝課程,但資源不足,希望慈濟挹注,讓孩子們不斷提升自我,往成功道路邁進。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平面總監室發行組陳元煇經理以親身經驗表示,出生並生長在有各式數位產品環境的數位原住民,將童書誤認為平板電腦,讓長大後才接觸數位產品的家長與師長在教育上產生教養躁鬱症。2016年,證嚴上人呼籲走進社區與學校推動閱讀,唯有透過閱讀,才能翻轉一個人的人生,促成「陪伴小草公益活動」。


贈書公益活動進入第四年,主辦單位發現偏鄉學童有很高比例是新住民孩子,語言隔閡加上依賴3C產品,與人互動透過社群軟體,導致缺乏禮儀。為找回過去人與人互動的人情味,今年在原有的活動主題中,加入禮貌教育與健康教育,包括:小栗子故事館與醫普童書,希冀找回餐桌上的禮儀與溫度,及增進醫療知識和常識。


慈濟基金會表示,慈濟人文的軟實力,是匯集各界善心人士與傳統優良文化,期待透過贈書閱讀活動,將這份愛的種子遍撒在每一個角落,讓美與善的能量生生不息的循環。教育不是立竿見影的工作,以持續無間的愛與關懷,時間的蘊釀與空間的陶冶,溫暖孩子們的心,讓孩子們在充滿正向能量的環境中,逐漸成長茁壯。


                                 

照片圖說: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108年培養閱讀DNA公益活動」,平面總監室發行組陳元煇經理表示,2016年,證嚴上人呼籲走進社區與學校推動閱讀,唯有透過閱讀,才能翻轉一個人的人生。

照片圖說: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108年培養閱讀DNA公益活動」,12號(週五)捐贈嘉義縣東石與布袋等11所學校。各校由校長或主任帶領學生出席,由贈書大德手上接獲優良讀物。

照片圖說:嘉義縣東石與布袋等11所受贈學校師長,感謝慈濟關注偏鄉教育,與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平面總監室發行組陳元煇經理()合影留念。

照片圖說:為找回過去人與人互動的人情味,「108年培養閱讀DNA公益活動」,加入禮貌教育與健康教育,包括:小栗子故事館與醫普童書,協助學童找回餐桌上的禮儀與溫度,及增進醫療知識和常識。

照片圖說:「108年培養閱讀DNA公益活動」由東石國小學生表演祥獅獻瑞揭開活動序幕。

照片圖說:東石國小校長葉佳榔致詞表示,校方重視孩子教育,為了不讓學生下課後在街上閒晃,每週三下午開辦課輔,規劃英文和才藝課程,現在有慈濟與各界善心人士挹注圖書,幫助讓孩子們不斷提升自我,往成功道路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