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銳藝術家何彥霖以溫暖的心情繪製街頭藝術/ 中華新聞報

特派記者尹泳心/台南報導

90年代的何彥霖,正以新銳藝術家的姿態竄起,他的作品以裝置藝術的形式出現在台灣的各個街頭,獨特的風格吸引國內外藝文界人士的關注。

 

畢業於實踐大學產品設計系的何彥霖,近34年來專注於街頭藝術的呈現,對於藝術生涯的規劃非常有主見,他表示:過去,藝術家在起步的階段要爭取能見度並不容易,但現在有網路及街頭藝術的助力,使藝術家的能見度大幅提升,這也是他投入裝置藝術的一大主因。

何彥霖的英文字LEHO,譯音為「哩后」,在台灣是人們打招呼的第一句話,他期許透過作品向每個人說一聲「你好」,作為感情表達的媒介,何彥霖的作品色彩柔和,正如同他內心世界的投射。

 

何彥霖的作品多繪製於大面積的牆面上,例如:高雄市苓雅區正大路「生命如鏡」、衛武營「水母與猴」、台南藍曬園文化園區「你的美如花綻放」、彰化慶安宮「囚牛永樂」及台北大直橋「交織」等,甚至文化部南海工作坊也出現何彥霖作品的踪影。

 

位於高雄衛武營的作品「珊瑚鹿」,將何彥霖心中對於大自然及動物熱愛表露無遺,他說:神奇鹿在生命的終點,將自己的一部分幻化成珊瑚,吸引海裡的小丑魚游來,為他們庇護,希望透過作品呈現人們互相幫助、犠牲奉獻的情感。

 

自認生性害害羞的何彥霖,卻渴望傳達內心的熱情,因此他勇敢踏出畫室,到各公益團體演講,講述自己成長過程的壓抑、創作瓶頸的苦悶、以及破繭而出的喜悅,以正能量鼓勵青少年朋友。

 

由於繪製大幅牆面作品耗時往往需數月之久,且過程十分辛苦,必須忍受戶外風吹日曬之苦,而且在高空車或鷹架上作畫也具有危險性,另外,考量街頭裝置藝術作品不易保存的問題,何彥霖正面臨未來轉型的問題。

 

台灣的新銳藝術家何彥霖正以新世代的思維、結合電腦科技的運用,為自己的藝術創作尋找新的方向。


何彥霖公益講座

生命如鏡—高雄市苓雅區正大路(工作現場)

珊瑚鹿—高雄衛武營

出森林記—文化部南海工作坊

囚牛永樂—彰化慶安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