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駱獻義高雄報導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歷來被藏族人民視為珍寶,也是中華民族藝術中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于達國際有限公司負責人莊尚諭因緣際會收藏十幾幅清代牛皮與羊皮唐卡,希望與有興趣的收藏家交流,也準備籌辦一場藏傳與漢傳佛教文化論壇,期望更多人從認識佛教古文物,進一步了解漢藏民族對人類世界的偉大貢獻。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從藏文音譯而來,是在1500年前吐蕃王朝第33任贊普松贊干布時期興起的一種新穎繪畫藝術,即以綵緞裝裱後懸掛供奉的宗教卷軸畫。西藏唐卡源遠流長,內容豐富,既有多姿多態的佛像,也有反映藏族歷史和民族風情的畫面,構圖嚴謹,均衡,豐滿,多變。但由於朝代更迭及社會動亂,唐宋時期保存下來的唐卡已不多見,目前宋代的唐卡在布達拉宮僅存有三幅,其中兩幅是在內地訂做的繹絲唐卡。
傳統唐卡的繪製要求嚴苛、程序極為複雜,必須按照經書中的儀軌及上師的要求進行,包括繪前儀式、製作畫布、構圖起稿、着色染色、勾線定型、鋪金描銀、開眼、縫裱開光等一整套工藝程序。製作一幅唐卡不但費工也費時,短則半年、長則需要十餘年光陰才能完成,這也是唐卡在藝術市場行情居高不下的原因。大體說來,前藏的唐卡構圖嚴謹,筆力精細,尤擅肖像,善於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後藏的唐卡用筆細膩,風格華麗,構圖講究飽滿,線條精細,著色濃艷,屬工筆彩的畫法。
按照唐卡繪的內容可分為佛像唐卡、歷史唐卡、神話傳說唐卡、傳記唐卡、天文唐卡和藏醫藥唐卡。
唐卡涉及的題材極其廣泛,最常見到的佛像唐卡只是其中流傳最多的一種展現形式。若按尺寸可分為巨幅唐卡、普通唐卡和小幅唐卡,可以大到幾十甚至上百平方米,也可以小到只有巴掌大小。
至於唐卡的品種和材質更是多種多樣,但多數是在布面和紙面上繪製的,也有在牛皮及羊皮上繪製的。
唐卡使用的顏料傳統上全部採用金、銀、珍珠、瑪瑙、珊瑚、松石、孔雀石、硃砂等珍貴的礦物寶石和藏紅花、大黃、藍靛等植物為顏料,以示其神聖,雖經幾百年的歲月,仍是色澤艷麗明亮,另外也有刺繡、織錦、緙絲和貼花等織物唐卡,有的還在五彩續紛的花紋上,將珠玉寶石用金絲綴於其間,珠聯璧合更具觀賞價值。
一張73×53公分的清代中期牛皮唐卡,11年前在北京鼎時國際秋季拍賣會成交價達到66萬人民幣。
莊尚諭表示,一般收藏唐卡者,大都對佛教信仰虔誠,不隨意放拍賣市場,期盼手上有獸皮唐卡佛教古文物的雅士,能夠建立彼此相互交流的管道,並將此珍貴的文化遺產共同推廣到世界各地。
圖說:翻攝自網路
圖說:翻攝自網路
(圖說:畫面唐卡釋迦牟尼佛與菩薩壇城獸皮唐卡)
(圖說:畫面唐卡為大日如來獸皮唐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