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特倉區」工廠老舊,受凱米颱風衝擊 ,廠房及設備均受到破壞與淹水。(圖/受災廠商提供)
中華新聞報
高雄亞洲新灣區自1998年成立以來,一直被期待成為高雄市的商業CBD。然而,經過25年,「特倉區」的發展依然停滯不前,許多工廠面臨營運困難,產業結構失衡問題嚴重。
回顧歷史,謝長廷市長任內推動了高雄軟體科技園區、世貿展覽中心、中鋼企業總部及夢時代購物中心等重大建設。隨後,陳菊市長推動了駁二藝術特區、流行音樂中心與高雄港旅運中心,但這些建設無法足夠支撐南高雄的商業活動,尤其缺乏國際性的大型商業設施。
「特倉區」規劃220公頃,但多年來經歷多次都市更新與市地重劃,工廠營運持續停工停業,廠商轉型困難,無法重建或改建廠房。此次凱米颱風肆虐高雄,「特倉區」內老舊廠房及設備遭受淹水和颶風衝擊,災情慘重,廠商苦不堪言。
部分廠商表示,政府應該體恤工廠投資不易,營運需符合土地法令規定,但現行規範無法改善工廠設施,導致營運困難。廠商呼籲政府應將「特倉區」恢復為工業區,以解決當前科技產業土地不足的問題,並給予廠商合法的營運規範,這樣才能創造高雄市的就業機會,增加稅收。
南高雄的前鎮區與小港區在產業結構上嚴重失衡,精密半導體工業的推動也多數移往北高雄的橋頭與左營中油廠區。部分廠商認為,只有政府提供更為合理的土地使用政策,才能使高雄的產業發展更加均衡,讓企業在「特倉區」順利營運,這是創造高雄市就業機會和增加稅收的正確做法。
圖說:凱米颱風肆虐高雄,「特倉區」工廠老舊,廠房及設備均受到淹水與颶風衝擊,導致災情慘重!。(圖/受災廠商提供)
「高雄亞洲新灣區」規劃220公頃的「特倉區」在這25年間,經歷多次都市更新和市地重劃,工廠營運持續停工停業,廠商無法重建或改建廠房,導致經營困難。尤其在凱米颱風肆虐後,老舊廠房及設備遭受淹水和颶風衝擊,災情嚴重,廠商苦不堪言。高雄市應考慮恢復「特倉區」為工業區,提供合法的營運規範,解決當前科技產業土地不足的問題,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和增加稅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