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保署建置全臺10處「海污資材應變倉庫」 提升全國海洋污染事故即時應變能量

圖:海保署10處應變倉庫(圖/海保署)

地方中心
因應颱風季及各類海洋災害潛勢,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今(25)日表示,已於全國完成10處「海污資材應變倉庫」之建置,涵蓋北、中、南、東及離島地區,形成完善的全國性應變資材調度網絡。海保署強調,此舉可望於海洋污染事故發生後3小時內,將必要資材調度至事故現場,展現政府守護海洋環境的前瞻作為與積極作風。

海保署指出,應變倉庫據點設於宜蘭、臺中、臺南、高雄、屏東、臺東、花蓮及澎湖、金門、連江等地,共配置48座應變貨櫃,內含攔油索、吸附材、防護裝備等關鍵應變器材。這些資材定期維護與盤點補充,確保一有狀況,即可迅速啟動應變機制。

此外,除了10處主力倉庫,海保署另在全國規劃37處資材放置地點,加上目前全臺共有575處可供調度海污資材的公私單位場域,形成多層次、具彈性支援能力的應變網絡,強化災難應處之廣度與深度。

近年來,應變倉庫在多起實際事件中發揮關鍵效能。包括113年10月「BLUE LAGOON」貨輪擱淺於蘭嶼龍門港時,海保署即自臺東、高雄倉庫迅速調度7座應變貨櫃,有效支援油污清理;另113年7月凱米颱風重創南部海域,造成多起船舶擱淺與沉沒事故,也顯見應變資源佈建與即時動員的必要性。

海保署表示,未來將持續強化資材儲備、提升人員應變技能,並與地方政府、民間單位深化橫向合作,全面建構即時、專業、高效的海洋污染應變機制,為守護我國海域環境持續努力。

▲圖:調度應變貨櫃至蘭嶼龍門港

▲圖:應變貨櫃自富岡漁港船運至蘭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