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工研院(25)日揭曉六項工研菁英獎。前排左起:工研院材化所經理蔡曜隆、工研院材化所總監時國誠、工研院服科中心副組長洪筠緯、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工研院機械所組長王俊傑、工研院電光所組長許世玄、工研院南分院經理王雍行。後排左起:工研院副總暨行銷長林佳蓉、工研院材化所所長邱國展、工研院副總暨服科中心執行長鄭仁傑、工研院機械所所長張禎元、工研院副總暨電光所所長張世杰、工研院南分院執行長曹芳海(圖/工研院)
產經新聞
素有「工研院奧斯卡獎」之稱的工研菁英獎(25)日揭曉,工業技術研究院榮獲兩項「產業化貢獻獎」及四項「傑出研究獎」金牌殊榮,獲獎技術橫跨AI晶片、智慧製造、鋼構製程、智慧零售、基礎設施監測及高值材料等關鍵領域,展現工研院從前瞻研發到產業應用的整體技術實力。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本屆得獎技術呈現「AI多元應用」與「環境永續貢獻」雙核心價值,不僅緊扣全球數位轉型與減碳趨勢,也積極協助臺灣產業向高值化與智慧升級轉型,呼應院方「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的整體規劃方向。
產業化貢獻獎金牌兩項 突破服務與製造瓶頸
一、「以智慧科技驅動商業服務革新」
該方案整合AI、IoT與自動化技術,打造涵蓋營運規劃、行銷、盤點與物流的一站式智慧零售系統。以「AI Solution Hub」為核心,協助全家、美廉社等50家企業導入AI選址、人流分析、智慧倉儲、內容生成等應用。創造逾三億元收入,並獲2021愛迪生金牌獎等國際肯定。
二、「預兆診斷技術及應用服務」
運用AI演算法結合30年機械數據打造預測維護方案,具備即時監控、壽命預測(誤差<10%)與故障診斷(準確率>95%)三大能力。技術已服務半導體、金屬加工等六大產業,出貨超過1,500套、服務逾200家企業。與真空設備大廠合作後營收提升超過20%,也授權感測器廠商開發整合方案進入光電供應鏈。
傑出研究獎四金牌 永續低碳與基礎設施安全兼顧
一、「智慧管網洩漏聽診系統」
系統運用AI聲學分析與深度學習技術進行地下管線漏水監測,準確率高達98%。與台灣自來水公司合作定位逾834處漏水點,每年節水逾1,094萬噸,並獲2025愛迪生獎金牌。
二、「下世代運算架構軟硬整合之超低功耗邊緣辨識」
開發全球最高能效記憶體運算整合(CIM)架構AI晶片,電壓僅0.3V,省電效能為傳統十倍。適用無人機、機器人、感測器等場域,現已與IC設計、半導體廠合作推動AI MCU與智慧麥克風等應用。
三、「乙烯精準聚合高值PE/POE技術」
研發三組高效觸媒系統,突破過去乙烯僅限於民生用途困境,具應用於綠電電纜、機器人零件、半導體用高階塑料材料潛力。與國內石化企業合作推動在地化量產,強化自主供應鏈。
四、「H型鋼構低碳化雷射銲接虛實整合技術」
與台灣光罩合作開發全自動雷射銲接技術,透過數位孿生與智慧感測,提高製造產速五倍、成本降至三分之一、碳排減少88%。技術已量產逾2,000公噸鋼構,並獲2025愛迪生獎銀牌肯定。
頒獎團隊群英薈萃 展現跨領域合作能量
此次獲獎團隊橫跨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機械與系統研究所、電光系統研究所、服務系統科技中心與南分院等單位。出席典禮的包括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副總暨行銷長林佳蓉、副總鄭仁傑、電光所所長張世杰、南分院執行長曹芳海等人,共同見證榮耀時刻。
工研院強調,未來將持續以AI與永續為雙引擎,結合產業所需,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落地,提升臺灣在全球價值鏈中的競爭韌性與技術領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