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醫SMA治療團隊躍登國際舞台 全球唯一台灣代表成果刊登《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圖說:高醫與全球 10 國醫療中心攜手合作的跨國研究榮登全球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高醫是全台唯一參與機構(圖/高雄醫學院)

地方中心/綜合報導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高醫)在罕見疾病防治領域再創國際佳績。由小兒部鐘育志教授領銜的SMA(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治療團隊,作為全台唯一參與全球跨國臨床試驗的醫療機構,與來自美國、英國、比利時、澳洲等10個國家的研究中心合作,針對尚未出現症狀的嬰兒型SMA患者進行研究,成果於今(15)日榮登國際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展現台灣在罕病臨床研究的專業實力與影響力。

該研究自2019年起在全球11國展開,共納入26名出生後6週內經基因檢測確診SMA且尚未出現症狀的嬰兒,接受每日口服SMN2基因剪接調節劑Risdiplam治療並追蹤24個月。結果顯示,完成追蹤的23名嬰兒全數存活且無需依賴永久呼吸器或鼻胃管;91%能自行坐立、站立甚至行走。其中,SMN2基因兩個拷貝且尺神經複合肌肉動作電位(CMAP)至少1.5 mV的嬰兒,有80%在一年內達成「獨坐超過5秒」的重要里程碑。研究過程未出現嚴重副作用,證實該療法於病程早期介入的安全性與有效性。

除了刊登於NEJM,高醫團隊與合作夥伴推動的SMA新生兒基因篩檢五年成果,也發表於國際期刊《Orphanet Journal of Rare Diseases》。此計畫由高醫與保健基金會及台北病理中心合作,自2017年至2022年共完成446,966名新生兒篩檢,確診23名個案並追蹤5年,19位存活個案中,所有兩個SMN2拷貝的嬰兒均在62天內出現症狀,三個拷貝者皆於1歲內發病,證實早期診斷與治療能顯著改善神經與運動發展,減輕家庭與社會負擔。

高醫副院長戴嘉言表示,作為大學附設醫院與醫學中心,高醫不僅積極參與國際前瞻研究,更肩負從篩檢到治療的全程守護責任,「我們的角色不只是觀察者,而是推動國際醫療進展的重要參與者,將台灣的臨床經驗帶上世界舞台,造福全球病童。」

鐘育志教授指出,這項成果為全球SMA家庭帶來前所未有的希望,也突顯SMA新生兒基因篩檢政策的重要性。根據2021年全球調查,152國中僅9國提供SMA新生兒篩檢,當年台灣是唯一推動全國性篩檢並提供藥物治療的國家。至2023年,已有31國建立篩檢制度,但僅涵蓋全球7%新生兒。台灣自2017年率先實施SMA新生兒篩檢並提供藥物治療,成為全球防治SMA的重要典範。

目前針對SMA的三種主要治療藥物包括每日口服Risdiplam、髓鞘內注射RNA藥物Nusinersen,以及一次性靜脈注射基因治療Zolgensma。研究證實,於出生六周內介入治療,能顯著改善尚未出現症狀的SMA嬰兒臨床預後,顯示早期診斷與治療是改變病程的關鍵。

▲圖說:出生6 週內即幸運參加《SMA 症狀前治療臨床試驗》的3歲男童(右),至今運動功能追蹤檢查皆正常,在校與居家皆表現優異,更突顯經由SMA新生兒篩檢早期精準診療的重要價值(圖/高雄醫學院)

▲圖說:由高醫鐘育志教授(右5)率領的SMA治療團隊再創佳績,成果再次躍登國際舞台(圖/高雄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