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漁業署王茂城署長(圖/農業部)
產經新聞中心
美國自8月7日起對臺灣水產品課徵20%暫時性關稅,重擊水產養殖與捕撈產業。農業部今(20)日在高雄與宜蘭同步召開座談會,邀集養殖業者、漁會、水產加工廠與地方政府代表,共同研議因應對策。會中,農業部黃昭欽政務次長強調,政府已啟動「農漁產業支持方案」修正版,透過金融補助、產銷升級、外銷獎勵三大面向、六項措施,協助產業強化韌性、拓展市場,迎戰國際局勢挑戰。
六大措施力挺漁民 產製銷全面升級
農業部指出,本次修正的支持方案聚焦於提升產業鏈的供應鏈韌性與國際競爭力,包括:
-
養殖獎勵:新增產銷合作獎勵,簽訂合約的養殖戶最高可領18萬元。若養殖高品質吳郭魚、鱸魚,補助額度分別可達4萬元與20萬元;具產銷履歷者再加碼2萬元。若培育大規格魚貨(每尾達1,200公克以上),最高可再獲20萬元獎勵。
-
加工升級:新增針對出口美國市場的加工廠,須取得SQF食品安全驗證、PCQI資格、ASC或BAP國際認證,符合條件即可申請補助,幫助業者與國際接軌。
-
出口獎勵品項擴大:除吳郭魚、鱸魚外,新增虱目魚、魷魚、觀賞水族魚等,協助外銷美國及其他多元市場。
這些措施不僅聚焦出口,更希望打造臺灣水產品的「安全、優質、國際化」品牌形象。
業界建言:補助要貼近需求、國內行銷也要加強
在蘇澳舉行的「海洋捕撈產業支持措施」座談會上,漁民及業界代表也提出多項建議,包含:
-
補助應涵蓋加工端,不僅限於養殖端。
-
擴大輔導國際驗證,讓更多漁產品順利進軍海外。
-
除外銷支持外,也應結合地方政府擴大國內行銷,鼓勵國人多消費國產水產品。
黃昭欽政務次長回應,相關建言將列入未來「滾動式修正」的重要依據,務必讓政策更貼近漁業實際需求。
農業部:強化臺灣漁業國際競爭力
農業部強調,臺灣漁產品具備優良品種、品質與安全保證,是國際市場的重要優勢。面對美國關稅與全球市場變化,政府將持續辦理座談會,並提供「出口供應鏈支持方案」專線(0800-528-989),讓產業界即時掌握政策資源。
農業部呼籲,政府與產業必須攜手,打造「韌性漁業」新格局,將臺灣水產品推向更廣闊的國際舞台。

▲因應美國對等關稅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