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工研院攜手產學研成立的自主移動機器人聯盟發表多項自主移動機器人推動成果,期盼藉此強化臺灣自主移動機器人產業競爭力。圖左起為工研院資通所經理王子夏、德凱宜特技術經理張堯凱、博鈞科技總經理葉煥昌、中光電智能物流資深處長謝宜達、工研院副院長暨自主移動機器人聯盟推動召集人胡竹生、工研院機械所組長游鴻修、工研院中分院專案副組長柯文清、翱翔智慧創辦人暨執行長張竣貿、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研究員陳偉民(圖/工研院)
產經新聞中心
全球製造業自動化需求快速攀升,加上 AI人工智慧技術 的持續進化,帶動 自主移動機器人(AMR) 應用版圖不斷擴大。根據國際調研機構 Research and Markets 預測,2030年全球AMR市場規模將突破 95.6億美元,產業潛力驚人。
工研院21日攜手產學研,成立「自主移動機器人聯盟(AMRA)」,並正式發表多項推動成果,包括新版《AMRA-271》標準,首次納入 AMR與電梯之間的標準化通訊協定,解決機器人在多樓層建築運作的整合難題,加速AMR在 醫療院所、物流中心、商辦大樓 等場域的導入應用。
建立標準規範 強化台灣AMR競爭力
工研院副院長暨AMR聯盟推動召集人 胡竹生 指出,AI結合機器人的應用正逐步進入人類生活,未來將成為智慧社會的核心基礎設施。台灣若要在國際AMR市場搶占一席之地,除了要 創新技術與供應鏈整合,更需要在需求端建立多元應用環境,讓技術真正落地。
此次新版標準除了解決多樓層問題,聯盟也積極推動 AMRA-201產品標章制度。其中,由 中光電智能物流 開發的 前移式無人堆高機MR12AP,已成為首個通過測試並取得標章的產品,象徵台灣AMR產品正逐步與國際標準接軌。
建置測試實驗室 打造安全與性能雙重驗證
為確保AMR產品符合性能與安全要求,工研院、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及德凱宜特合作建置 第三方測試實驗室,提供涵蓋性能與安全的完整驗證服務。此舉不僅能協助台灣業者提高產品水準,更有助於打進國際供應鏈。
2035藍圖:跨足無人機、無人車與AMR
工研院進一步擘劃「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將 無人機、無人車與AMR 納入智慧生活應用領域的核心發展。未來,聯盟也將與 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TAIROA) 合作,開發AMR導入指引,提供工廠、倉儲與醫療機構在規劃與應用上的實務參考,加速自主移動機器人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