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中心/苗栗報導
經營事業如同一場長跑,不少業者在面臨景氣低迷、資金壓力或轉型需求時,可能會選擇暫停營運或乾脆結束事業。然而,「停業」與「歇業」在法律與稅務上的差異極大,若誤解概念,可能導致業者被追繳營業稅,甚至產生法律責任。
依據《商業登記法》第17條與第18條規定:
-
停業登記:指企業暫時停止營業,但仍保留未來復業的權利。只要向主管機關提出停業登記,就能暫停營業稅的計算,減輕財務壓力;待停業因素解除,再申請「復業」即可重新開始。
-
歇業登記:若業者確定不再經營,必須辦理歇業登記,正式結束事業身分,避免後續因未申報營業稅而衍生罰鍰或其他法律問題。
苗栗縣政府提醒,許多中小企業主對兩者認知模糊,常誤以為停業就是歇業,導致錯誤申報,甚至延誤處理時間。實際上,停業是「暫停」而非「結束」,歇業才是「畫下句點」。
縣府呼籲,業者在規劃營運方向時,一定要依自身需求正確選擇停業或歇業,避免因程序不清造成稅務爭議或行政處分。如有疑問,可查閱《商業登記法》完整規範(https://gcis.nat.gov.tw/elaw/getElawView?elawKey=38&ln=zh),或撥打037-324428、037-328118,由專人提供協助。
在企業經營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正確理解停業與歇業的差別,等同守住企業最後一道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