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保署攜手國際專家 共建海洋保護區網絡推動永續治理

圖說: 26日現地訪查金門雄獅堡潮間帶觀察三棘鱟(圖/海保署)

地方中心/綜合報導
為呼應 海洋保育法 全面施行與「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30×30目標」,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於8月25日至27日舉辦「海洋保護區國際實務與在地實踐能力建構工作坊」,特邀來自美國、澳洲等長期參與 IUCN、FAO、UNEP 的國際專家來台,與產、官、學、民間團體及在地社群超過200名與會者進行深度交流,聚焦 海洋保護區(MPA)、海洋空間治理(MSP)、有效保育區(OECM) 等議題,共同為永續海洋治理注入新動能。

海委會主任委員管碧玲表示,過去海保署進行的 MPA 管理成效評估發現,有逾4成屬於中低度保護,問題在於人力與經費不足。為改善現況,海保署除加強國內巡守隊能量外,更透過此次國際交流,借鏡 大堡礁保護區治理、跨國合作模式、權益關係人參與與氣候變遷適應性管理 的成功經驗,為台灣 海洋保護區網絡建構 與 永續發展戰略 奠定基礎。

海保署署長 陸曉筠補充,本次活動特別邀請 Dr. Jon Day、Dr. Joanna Vince、Dr. Tundi Agardy 等專家分享實務案例,指出 跨陸海整合、生態地景治理 是全球趨勢,並提醒台灣必須積極面對經費短缺、漁業共存、權益溝通等挑戰。

此次三日活動成果將納入即將出版的《與海共生Ⅱ:海洋保護區之設計與實踐》,並持續推動跨部會與跨領域合作,展現台灣 永續海洋治理 的決心。

▲圖: 26日現地訪查基隆望海巷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

▲圖: 27日海洋保護區國際實務與在地實踐能力建構工作坊機關交流

▲圖: 25日海洋保護區國際實務與在地實踐能力建構工作坊圓桌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