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廖義銘教授參加哈薩克最重要的國定節日「憲政日」三十週年研討會。(圖/取自廖義銘臉書)
國際新聞中心
哈薩克「憲政日三十週年國際研討會」於2025年8月28日至29日在首都阿斯塔納舉行,國立高雄大學法學院廖義銘教授受邀參與,並發表台灣與哈薩克憲政發展比較的研究成果,透過學術演說傳遞台灣司法改革的經驗,成為會議最受矚目的外國學者之一。
從司法改革看見法治精神
在演講中,廖教授強調,無論是台灣或哈薩克,法治發展過程中都可能受到「形式主義」的挑戰。他指出:「法律應保障人民權益,而不是成為政治的附庸。」這番話道出當代司法改革的核心課題,引起與會專家廣泛共鳴。
學術外交的實際展現
特別的是,此次論壇幾乎未見其他中亞或歐洲以外的外賓,廖教授因此被安排坐上講台中央,象徵高度禮遇。他直言,這份「唯一」的角色既帶來榮耀,也伴隨責任,自己深知此刻代表的不僅是個人,更是台灣的學術實力與國際形象。
圖說:廖義銘教授參加哈薩克最重要的國定節日「憲政日」三十週年研討會。(圖/廖義銘臉書)
在差異中學習謙卑
談到此次出訪的心得,廖教授認為,不同文化與制度的碰撞,讓他更敏銳地體會到珍惜的重要。他說:「因遠行而懂得珍惜,因陌生而學會謙卑。這是我此行最大的收穫。」
學者多元角色展現
廖義銘教授曾任高雄大學法學院長,長年耕耘法律研究與教育,同時也涉足藝術創作與出版。他目前擔任《當代法律》雜誌社長,持續推動法治觀念普及化。這次在哈薩克的演講,進一步展現他將「學術」與「外交」結合的獨特實踐。
此次研討會不僅是一場知識交流,更讓台灣司法改革的經驗被世界看見,也再次證明,學術能成為跨越國界的外交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