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發中心攜手內埔鄉公所 村史回村工作坊走進東勢 共同守護客庄文化

圖說: 「村史回村」走進屏東內埔新東勢 學者耆老共織庄頭記憶,與會者合影(左起李宗信教授、何金樑主任、鍾貴郡村長、黃啟仁委員、莊蘭英老師)

地方中心/屏東報導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與 屏東縣內埔鄉公所 今(30)日於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 聯合舉辦「村史回村」工作坊,吸引眾多學者、耆老與地方人士參與。活動以《大武山下新東勢:日久他鄉係故鄉》一書為核心,帶領居民走進歷史場景,共同串起 客庄記憶,展現文化扎根的力量。

八年推動成果 23冊村史出版

客發中心主任 何金樑 表示,「客庄村史撰寫計畫」自推動以來已邁入第八年,累計出版23冊村史專書,其中5冊獲得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11年獎勵出版文獻書刊佳作。此次透過與內埔鄉合作,不僅讓村史故事回到在地,也期盼激發社區參與能量,讓更多居民重新認識自己腳下的土地。

學者耆老齊聚 共論庄頭歷史價值

本次工作坊邀請多位重量級嘉賓參與,包括:

  • 《大武山下新東勢》作者、客委會委員黃啟仁

  • 莊蘭英老師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授李宗信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授洪馨蘭

  • 屏東縣議員李世淦

  • 內埔鄉民代表會代表鍾國雄

  • 豐田村村長陳卉于、東勢村村長鍾貴郡、東片村村長黃日禓

  • 六堆原鄉讀書學會總幹事賴士安

  • 茄冬文史協會前理事長楊景謀

現場討論熱絡,從村史精神、聚落發展到文化保存等面向展開交流。

東勢村發展見證族群交融

東勢村 自清領時期以來,即有大量外來移民遷入,逐步形成緊密聚落。除本地居民外,還有來自大路關的大和庄移民,以及由北部南遷的臺北庄人群,逐漸在此融合。村內的 伯公廟、杜君英衣冠塚與福泉堂 等地景,正是族群交融下的文化印記。

村史即是文化永續的力量

活動最後,主辦單位強調,「村史回村」不只是一本書的推廣,而是一種文化的行動。透過學術與在地的結合,屏東內埔鄉將繼續累積故事、保存記憶,讓客家文化在地方生根並世代傳承。(圖/客委會)

▲圖說: 「村史回村」走進屏東內埔新東勢 學者耆老共織庄頭記憶,客家委員會黃啟仁委員暢談新東勢的起源

▲圖說: 「村史回村」走進屏東內埔新東勢 學者耆老共織庄頭記憶活動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