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 羅屋書院創生導讀。由羅仕龍管理人與後生們分享老屋再造的心歷路程
地方中心/綜合報導
為呼應 總統賴清德推動的「青年客家」政策,客家委員會舉辦的「2025海內外客家後生交流營」於7天6夜營程後,9月29日在桃園龍潭武德殿舉行成果交流會。客委會主任委員古秀妃親自出席,頒發結業證書,並聆聽來自世界各地青年的心得分享。
古秀妃表示,這次課程以「1日1主題」設計,涵蓋台灣客家起源、社區營造、長者照顧、山林保育、永續發展、老屋再造、地方創生、茶文化、食農教育與語言推廣等議題。學員們在實地走訪、互動交流中體會到客家文化的多樣面貌,證明客家不是靜止的文化,而是「活的、現在進行式的文化」。
她強調,海外青年特別珍貴,因為多數在海外出生長大,對身分認同常有模糊感。透過這次營隊,他們真實接觸客家文化,學會從生活中理解與認同,找回屬於自己的文化根源。
海內外學員真情分享
本屆營隊共有30名學員,包含18名台灣青年與12名海外青年,來自日本、美國、澳洲、法國、西班牙、菲律賓、馬來西亞、香港、柬埔寨、越南、南非等地。
台灣學員 王姵璇分享,她在走訪「樟之細路」時深刻體會客家人早年遷居山區的艱辛與堅韌,從原本的「想了解」轉變為「願承擔、傳承」客家文化的責任。
來自香港的 李訴心則表示,觀察到不同地區人民用各種方式守護客家文化,啟發她將經驗帶回香港,融入日常生活,轉化為在地文化實踐。
日本學員 藤井映里感性分享,原本對客家一無所知,但透過營隊逐漸理解並愛上這份文化。回到日本後,她希望能將所學傳遞出去,讓更多人認識客家歷史與文化。
從地方走向國際的文化傳承
交流營行程包括「樟之細路」山林保育、新城社區長者照顧、羅屋書院地方創生案例,以及瑞原國小客語沉浸式教學,讓學員將知識與實踐結合,更深刻理解客家文化的人文精神。
古秀妃指出,這群青年將成為未來文化傳承的種子,把在台灣的經驗延伸至全球,展現客家文化在「青年世代」的多元能量。(圖/客委會)

▲圖說:學員們在樟之細路協會及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帶領下,親自動手搭建步道

▲圖說: 在業師帶領下,學員至茶園體驗採茶,並透過館內導覽深入客家茶產業的歷史及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