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高鐵示範區雜糧轉作毛豆
地方中心
農糧署自111年起推動「綠色環境給付計畫」,以補助獎勵引導稻農轉作,兼顧生產與環境保護。去年更結合交通部資源推動「雲林高鐵沿線特區農田轉旱作專案」,為地層下陷熱點地區注入新解方。今(114)年計畫成果進一步擴大,示範區面積已從去年的34公頃躍升至近百公頃,成效相當顯著。
農糧署表示,透過契作模式與地方產銷班、合作社及企業建立長期合作,帶動更多農民投入雜糧種植,讓國產雜糧形成穩定的供應鏈。經統計,本年度第一期作節水量達48萬公噸,相當於190座標準游泳池,對減少地下水抽用及抑制地層下陷貢獻重大。
在合作案例中,「雲林縣元長鄉雜糧產銷班第29班」攜手「臺中市大人物農產運銷合作社」、「無印良品」與「全家便利商店」等通路,共同推廣在地雜糧,展現產銷一條龍的產業鏈優勢。另「鮮綠農業科技公司」則以30公頃甜玉米加入示範區,並與家樂福、全聯、好市多等大型通路合作,積極發展加工商品,進一步提高附加價值。
農糧署指出,雜糧旱作每公頃平均可節水約4,856公噸,本計畫預估減碳量達167.4公噸CO₂e,不僅展現節能減碳效益,也為地方帶來更穩定的農業環境。未來將持續整合政策資源,強化公私協力,打造「農業韌性、產業升級、農產加值」的永續模式。(圖/農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