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 : 2025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正式發布
記者莊文/高雄報導
副總統蕭美琴9月25日出席由海洋委員會舉辦的2025「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發布會,與多位象徵安全、永續與共榮的嘉賓共同見證。這份歷經一年多跨部會研商完成的政策藍圖,以「韌性」為核心,提出「安全海洋」、「永續海洋」、「共榮海洋」三大政策目標,展現政府推動臺灣成為高度韌性海洋國家的決心。
發布儀式與象徵意義
儀式由副總統蕭美琴、海洋委員會主任委員管碧玲、運動部部長李洋,以及海軍首位一級艦女艦長黃淑卿、全國模範漁民李美金、臺灣首位女性引水人黃昭玲、身障運動推動者陳國嘉、鯨豚救援專家王建平教授與青年代表共同啟動,象徵全民攜手共建韌性海洋。
圖說 : 2025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發布會大合影
副總統蕭美琴談願景
蕭副總統指出,賴清德總統在就職典禮提出「競逐太空,探索海洋」願景,不只是口號,而是實際戰略。她說明,透過衛星與太空科技,能即時掌握船舶動態、海況與氣象,並將海洋安全、資源管理與生態監控串聯成智慧網絡,展現太空與海洋密不可分的特性。
蕭美琴並強調,近期立法院將審議「國土安全韌性特別預算」,其中涵蓋海洋委員會的迫切需求,呼籲朝野支持,共同守護臺灣長遠安全。她同時提醒,海洋政策涉及多個部會與民間力量,需要跨部門合作,才能落實白皮書的願景。
管碧玲主委談挑戰與決心
海洋委員會主委管碧玲在會中首先表達對花蓮風災受難者的關懷與哀悼,並宣布取消原定表演,以莊重心情舉行。她回顧2020年白皮書推動成果,包括政府投入逾千億元推動177項重點工作,新建95艘海巡艦艇、達成「違法抽砂船清零」、修訂《海洋污染防治法》《海洋保育法》《海洋產業發展條例》,並將藍色產業產值提升至新臺幣1.2兆元,占GDP的5.4%,創造逾百萬就業機會。
管碧玲指出,臺灣當前面臨四大挑戰:一是願景與資源落差,包括深海探測、能源與智慧監控亟需更多投入;二是跨部會協調的困境,必須建立更有效的統籌平台;三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拉鋸,例如離岸風電與漁業、觀光與保育的平衡;四是地緣政治壓力,中國灰色侵擾日益頻繁,挑戰臺灣海洋安全。
新版白皮書藍圖
新版白皮書揭示66項策略與253項措施,由19個部會共同推動,目標涵蓋三大方向:
-
安全海洋:以新一代巡防艦艇、無人載具、智慧監控與人工智慧技術,全面升級國防與海巡能量。
-
永續海洋:落實以自然為本的解方,從開發者轉型為生態守護者,實現「人海共生」。
-
共榮海洋:透過空間規劃,讓離岸風電、永續漁業、航運、觀光與遊憩公平共存,創造多贏局面。
展望未來
管碧玲強調,海洋是臺灣的命脈,政策白皮書不只是文件,而是一份具體行動藍圖。未來政府將「以科技守護、用責任永續、邀全民共榮」,攜手打造安全、永續、共榮的韌性海洋國家。(圖/海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