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報/管碧玲推四年期「復振航海文化力」計畫 臺灣打造南島航海教育樞紐

圖/海委會


中華新聞報/高雄報導
來自密克羅尼西亞航海協會(Micronesian Voyaging Society)的航海大師 Sesario Sewralur(塞瑟里歐.修瓦魯) 今(23)日上午在國立中山大學謝百淇教授、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陳建文副教授、國家級帆船教練謝俊義及「島嶼DNA:星羅引航探尋南島連結與永續路徑」計畫團隊陪同下,拜會海洋委員會,由科技文教處處長林麗英主持接見。雙方針對傳統航海知識復振、南島文化教育推廣與國際合作展開深度交流,為南島文化與海洋教育注入新動能。

傳承星辰與海浪的智慧 延續南島語族共同的海洋記憶

林麗英處長在致詞中指出,海洋、島嶼與舟船共同構成南島語族的文化記憶,而臺灣正是南島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她表示:「南島的血脈延展於此,透過萬島同心的海洋,讓臺灣與世界連結,與南島兄弟姐妹共生共榮。」

海洋委員會自113年起啟動「復振航海文化力」計畫,以「船」為核心、「文化」為動力,串聯地方政府、博物館、學校與民間團體,推動海洋文化保存與創新。林處長強調,這項計畫讓航海不只是技術傳承,更是文化教育的橋梁,讓航海成為世代對話與文化延續的重要語言。

她並回顧海委會推動的多項成果:從淡水舢舨船、八斗子罾子船,到阿美族竹筏帆船與蘭嶼朗島部落的十人大舟,每一次下水典禮,都是臺灣海洋文化薪火不息的見證。

管碧玲主委全力推動「復振航海文化力」四年期計畫

海洋委員會主任委員管碧玲重視海洋文化保存與發展,特別爭取四年期「復振航海文化力」中長程計畫。首年經費新臺幣2,400萬元,第二年起提升至4,800萬元,並持續以同等規模推進。
計畫三大主軸包括:
1.用海智慧知識保存、傳承及發揚
2.造舟技藝傳承與國際交流
3.海洋藝術文化創作與扎根

海委會期望透過系統性推廣,讓海洋文化走入社區與校園,深化國人對海洋的文化認同,打造臺灣成為南島海洋文化樞紐。

圖說 : 密克羅尼西亞航海協會航海大師交流拜會大合照(前排左2航海大師Sesario Sewralur、前排右3海洋委員會林麗英處長、前排右2中山大學謝百淇教授、前排右1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陳建文副教授)

「無私分享號」橫越太平洋 見證跨世代航海精神

今年,帛琉傳統雙體帆船「無私分享號(Alingano Maisu)」在航海大師Sesario Sewralur領航下,歷時20天航越1,340浬太平洋,自帛琉抵達臺灣,象徵「知識自由分享」的理念,延續其父親、密克羅尼西亞薩塔瓦爾島傳統航海大師 Pius “Mau” Piailug 的志業。
這趟航程不僅是太平洋傳統航海技藝的實踐,更象徵南島文化與知識傳承的延續,也讓臺灣與帛琉在文化與精神層面上建立更深厚的連結。

Sesario Sewralur:航海是文化、是身分、是人與自然的對話

Sesario Sewralur 在交流中表示:「海洋是連結人與文化的共同語言,象徵著共享的根源與精神。」
他提到,航海不僅依靠星象導航,也必須觀察鳥類、潮流與海洋生物的行為,因這些自然訊息正是古老航海者的「海上地圖」。他強調:「獨木舟是文化、是身分、是傳統的延續,當我們踏上同一艘船,無論國籍、語言或族群,都是一家人。」

Sewralur宣布,將於明年啟動為期兩年的航海計畫,從帛琉出發,航經臺灣、日本、密克羅尼西亞,最終抵達夏威夷。他希望透過跨國航行與教育合作,培育新世代以自然為師的航海青年,並推動太平洋地區的文化永續與生態守護。

星象航海教育新航道 中山大學與海洋大學攜手推動

會中由國立中山大學謝百淇教授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陳建文副教授介紹教育部計畫《島嶼DNA:星羅引航探尋南島連結與永續路徑》,展示臺灣在傳統航海教育上的新進展。
該計畫團隊結合跨部會資源,設計初階、進階及高階航海課程,建構系統化的南島文化教育架構,培育傳統航海師資與技術人才,並規劃於南臺灣(以高雄為中心)建立航海教育基地,串聯學校與社區,打造完整的航海學習生態圈。

海洋委員會亦於會中報告「復振航海文化力」推動成果,說明如何整合教育、文化與地方創生,將航海精神融入臺灣的海洋文化政策中。

以海為語言、以文化為帆 臺灣邁向南島航海文化交流樞紐

海洋是萬物的搖籃,也是文化的載體。透過與國際航海大師的對話,海洋委員會期盼深化南島國家之間的文化鏈結,強化臺灣作為南島海洋文化交流核心樞紐的角色。
海委會將持續推動「復振航海文化力」計畫,推廣航海知識、環境教育與國際合作,讓臺灣航向多元、包容、永續的蔚藍未來,在全球海洋文化版圖中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