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報/匠心修復再啟航!海洋委員會攜手蘭陽博物館讓「石港春帆」詩意重現

圖/海委會

中華新聞報/宜蘭報導
老舟新生,文化再航!為推動航海文化復振與傳統造船技藝傳承,海洋委員會攜手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於今(26)日在烏石港舊址舉行「傳統舟船修復試航儀式」,兩艘宜蘭傳統木船經過匠師巧手修復後正式下水試航,象徵「石港春帆」的詩意再度飄揚,也宣示臺灣航海文化復興的新里程碑。
新聞圖片

圖說 : 海洋委員會支持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修復傳統船舶今(26)日下水試航(第一排右1為林茂盛代理縣長、右2為林麗英處長)

烏石港正口200年 「宜蘭舟船復振計畫」喚醒海洋記憶

今年適逢「烏石港正口200年」,蘭陽博物館與海洋委員會共同推動「宜蘭傳統舟船復振計畫」,集結學者、匠師與在地社群,共同修復典藏舟船並再現海洋文化記憶。
宜蘭縣代理縣長林茂盛表示,舟船修復不僅是文化資產再生,更是歷史情感的復航,讓兩百年前頭城、宜蘭的榮景再次浮現。
捐贈者代表簡佑任專員也感謝海洋委員會的大力支持,讓被典藏多年的舟船得以重現風華。修復匠師楊秋煌則感性指出:「隨著產業變遷,傳統造舟記憶逐漸消失,這次修復讓古老技藝得以重生,極具意義。」

海洋委員會推動「復振航海文化力」計畫 讓臺灣再度啟航

海洋委員會處長林麗英表示,海洋是臺灣的母親與文化的根。海委會自113年起推動「復振航海文化力」計畫,串聯地方政府、博物館、學校與民間團體,透過「以船為載體、以出航為核心」的文化工程,重建臺灣人民「用海、航海、敬海」的生活連結。
她強調,每艘舟船的修復與下水都是文化薪傳的重要里程碑,「修復的不只是船,更是人與海洋的連結與記憶。」

林處長並指出,海委會長期支持各地造舟計畫,包括淡水河舢舨船、八斗子罾子船、均一學校南島大洋舟、阿美族竹筏帆船與蘭嶼達悟族拼板舟等,逐步串起臺灣航海文化的多元面貌。

「舟船共學團」跨界合作 匠師、學者、藝術家共譜海洋詩篇

蘭陽博物館特別組成「舟船共學團」,邀集多方專業協力修復與活化典藏舟船。
成員包括: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副教授洪文玲、王治平,淡水舢舨專家陳明忠,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榮譽教授黃俊明、國立宜蘭大學教授張資正,修復匠師楊秋煌、楊制航,以及溪和水產簡大新等人共同參與。
此外,宜蘭社大孔明車隊藍浩瑋協助舟船運送,台灣地理永續再生發展協會總幹事王俊明指導航行訓練,並邀請人間舞集以藝術演出為啟航揭幕,讓文化修復與藝術表現交織成一場動人的「海洋詩篇」。
新聞圖片

圖說 : 海洋委員會林麗英處長為蘭博修復傳統舟船與烏石港舊址試航儀式致詞

從臺灣航向國際 文化航行串起藍色文明鏈

林麗英處長進一步指出,臺灣的航海文化不僅限於在地復振,更逐步走向國際。
包括三立電視《上船了各位!》節目划行花蓮至日本石垣島、岳明國中小與法國帆手合作「攜手國際航向蔚藍」航行活動,帛琉「無私分享號」航抵臺東、蘭嶼,以及探索南島海洋文明協會規劃2027年航向關島等,都展現臺灣與世界海洋文化鏈的深度連結。

她感謝各縣市政府、博物館、學校與民間團體共同投入,讓臺灣的航海文化復振不再是理想,而是正在實現的海洋行動。
新聞圖片

圖說 : 下水試航大合影(右5起為林茂盛代理縣長、右4為林麗英處長、右2為蘭陽博物館陳碧琳館長)

海委會呼籲:共同守護航海文化 讓「石港春帆」繼續啟航

海洋委員會表示,未來將持續支持「復振航海文化力」計畫,邀請更多單位與民間力量共同參與,從修復、教育、展演到國際航行,讓臺灣的航海文化永續發展。
透過「舟船共學團」的匠心技藝與文化實踐,烏石港舊址再度展現昔日「石港春帆」的詩意風光,也象徵臺灣航海精神再啟航,行舟不止,文化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