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報/中山大學45週年校慶鉅獻!《重拾時間的山語》以音樂連結魯凱族與現代心靈

圖/國立中山大學


中華新聞報/高雄報導
國立中山大學藝文中心自製原創音樂劇《重拾時間的山語──霧台的迴與疊2.0》,將於11月5日至6日在中山大學逸仙館盛大登場!這部作品由中山大學劇場與藝術學系副教授林宜誠擔任編劇暨導演,並由音樂創作者楊文忻共同攜手打造,《試說新語小集》團隊擔綱演出。全劇以屏東霧台魯凱族文化為背景,交織跨世代的和解、文化重拾與現代愛情故事,編織出一段屬於山林與時間的動人篇章。
新聞圖片

魯凱族文化入劇場 以音樂重啟與山的對話

《重拾時間的山語》以魯凱族的故事為靈感,講述一位因傷痛離開部落的族人,在日本青年健太的造訪中,逐步揭開被遺忘的過往。隨著山林的呼喚與祖靈的引導,人物重新面對自我與文化根源。故事不只是回家的旅程,更是一場重新學會「與土地、與自己共處」的心靈修復之路。

劇組希望藉由舞台表演,讓觀眾反思現代人與自然、文化、時間的關係。在外來制度與資本壓力下,山裡的生活節奏與美感逐漸被取代,人們習慣追趕都市時間,卻忽略了山林節律的存在。導演林宜誠指出:「當我們重新認可生活中的美感與存在,就能找回自我與腳下土地的連結。」

林宜誠:時間不再是被遵守的,而是引導我們行動的理由

林宜誠表示,他在走訪霧台部落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原民文化中對「時間」的特殊感知。「原住民族的時間感來自於與自然共生的生活節奏,他們順應山林、動物與棲地而行,也保有敬畏與謙卑。」
新聞圖片

圖說 : 國立中山大學藝文中心自製原創音樂劇《重拾時間的山語》以屏東霧台魯凱族文化為背景,交織跨世代的和解、文化重拾與現代愛情故事。由編劇暨導演、中山大學劇場與藝術學系副教授林宜誠,與音樂創作楊文忻共同攜手打造、《試說新語小集》擔綱,11月5、6日於中山大學逸仙館感動上演

他進一步指出,原民生活不以24小時制衡量,而是隨自然流轉,形成「有自己節律的生命力」。「時間不再是強迫我們遵守的,而是引導我們行動的理由。」這樣的哲理,也成為音樂劇創作的核心精神。

多重藝術跨界融合 以古調與舞蹈演繹山的呼吸

《重拾時間的山語》由教育部與中山大學USR計畫「作為NATIVE博物館的霧台」共同支持,恰逢中山大學45週年校慶,此次製作規模擴大,並融合過往原創音樂劇精華。劇中10首原創歌曲融合古調悠遠與現代旋律流動,描繪角色在「記憶、愛與文化」之間的掙扎與轉折。

本次演出特別邀請知名編舞家張雅婷設計舞蹈,以肢體語言詮釋山林與人之間的互動。音樂、舞蹈、戲劇交織,打造出既真摯又富哲思的文化盛宴。

魯凱族耆老包勝雄任文化顧問 讓山語回到部落

為確保文化真實與尊重,《重拾時間的山語》特別邀請魯凱族耆老包勝雄擔任文化顧問。他表示:「這部作品不僅應該被看見,更應該回到山林中,讓族人親耳聽見。」他認為,劇中展現的文化精神與族群情感,能喚醒更多人對土地與文化的珍視。

劇組期盼藉此音樂劇,打開文化交流的窗口,讓不同族群之間理解彼此、尊重多元,並讓山林的智慧與傳承,滋養更多人的生命。

一場屬於時間與山的對話 邀觀眾傾聽「山語」的心跳

《重拾時間的山語》不僅是一場劇場演出,更是一場文化對話。劇組以真摯的故事與深刻的文化思索,邀請觀眾在劇場裡「傾聽山的聲音」,感受時間流動的美感。每一次樂聲、每一段舞動,都是對山林與自我和解的象徵。

中山大學藝文中心表示,希望這部音樂劇能成為連結原住民文化與當代社會的橋樑,讓時間的意象留在人心中,化作記憶與歌聲,成為文化最溫柔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