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局以「安全、景觀、人本、生態」為核心 串聯交通效率與自然共融
中華新聞報/綜合報導
交通部公路局持續推動「台9線花東縱谷公路安全景觀大道(臺東段)」建設計畫,範圍從花蓮、臺東縣界延伸至臺東市緣色隧道,以「安全、景觀、人本、生態」四大理念為主軸,全力打造兼具功能與美學的東部公路新樣貌。其中最受矚目的池上大橋改建工程正積極施工中,完工後將成為花東縱谷最具代表性的景觀交通門戶,象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里程碑。
池上大橋改建進度穩健 兼顧防洪安全與道路舒適
池上大橋位於花東縱谷平原中央,橫跨卑南溪,串聯池上鄉與關山鎮兩地,是花東地區的重要幹道。由於原橋建於早年,結構老化且不符現行抗洪與耐震標準,公路局遂啟動改建工程,以確保行車安全並提升整體道路品質。
新橋全長約1.34公里,其中橋梁段長860公尺,採雙向分離設計,單向橋寬由舊橋的8.5公尺拓寬至13公尺,並設置2車道加1慢車道,提供更安全與舒適的行車空間。跨距長度由34公尺提升至75至123公尺,梁底高度最高提高2.6公尺,有效擴大通洪斷面並強化防洪功能。
工程採「半半施工法」以維持交通不中斷,先進行北上線改建,完工後再續辦南下線橋梁作業。施工期間同時採用「懸臂工法」,避免在河川行水區設置臨時支撐結構,減少對生態與水流的干擾。北上線預計於115年農曆年前完工通車,可望優先紓解地方交通瓶頸,進一步帶動池上與關山地區的觀光與物流動能。
工程融入自然美學 花東縱谷景觀與交通共榮
池上大橋坐落於花東縱谷視野開闊地帶,橋上遠眺可見臺鐵新武呂溪橋列車穿梭於山河之間的壯麗畫面,東北側則可俯瞰伯朗大道與金黃稻浪交織的田園風光,還能遠望池上糖廠煙囪、初來橋等地方記憶地景,勾勒出人文與自然交織的詩意風景。
為了維護縱谷的自然與人文意象,公路局在設計上特別強調「工程即景觀」,結合地形、光影與植栽配置,打造兼具實用與觀賞價值的綠色交通走廊。橋體線條採流線造型,與縱谷山勢呼應,並於橋面導入友善設計,預留慢行空間與觀景視角,讓旅人能在安全通行之餘,近距離感受花東之美。
公路局:兼顧安全與美學,打造永續交通典範
交通部公路局表示,「台9線花東縱谷安全景觀大道」不僅是交通基礎建設,更是一項結合環境永續、人本設計與地方文化的綜合性工程。
池上大橋的改建不僅提升道路服務品質,還將促進地區經濟發展與觀光體驗。
公路局強調,工程團隊在設計與施工階段皆落實「綠色施工」理念,致力減少碳排與生態干擾,讓公共建設不再是對自然的侵入,而是與環境共榮的橋樑。未來,花東縱谷的道路景觀將兼具「安全、舒適、友善、永續」,成為全台公路工程融合自然美學的典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