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刑事局
中華新聞報/台北報導
近期花蓮地區風災引發各界愛心捐助,但同時也成為詐騙集團的新目標。刑事警察局今(13)日特別召開記者會指出,部分不法分子假借「救災募款」或「慈善協助」之名,行詐財之實,呼籲民眾「善良不能沒有防備」,切勿讓愛心淪為詐團的提款機。
根據刑事局「165打詐儀錶板」最新統計資料,114年9月全國每日平均受理詐騙案件470件,財損達新台幣2億2,392萬餘元,雖較去年同期案件數(601件)下降22%、財損減少44%,整體趨勢略有改善,但詐團仍不斷翻新手法、持續誘騙民眾。
詐騙類型前三名出爐 假投資詐騙財損最高
刑事局指出,9月受理詐騙手法以網路購物詐騙居首,占比25.65%;其次為假投資詐騙(12.54%);第三則為假交友投資詐騙(7.36%)。
若以財損金額分析,假投資詐騙最為嚴重,占比高達36.29%;假交友投資詐騙次之,占22.06%;假檢警詐騙則占13.01%。刑事局提醒,雖整體案件下降,但詐騙形態更趨隱性,尤其結合社會議題或善心捐助名義,更易讓民眾放下戒心。
假慈善、假購物詐騙橫行 善心成為詐團誘餌
刑事局指出,近期災後詐騙主要出現兩類:
一、假慈善機關(急難救助)詐騙:
詐團在社群平臺假冒公益團體,聲稱「免費提供志工雨靴救災」,僅需自付運費58元,誘導民眾加入LINE聯繫並匯款。隨後又以「製作感謝名冊」為由,要求提供銀行帳號與卡號進行「實名認證」,實為竊取個資、製造人頭帳戶。
二、網路購物詐騙:
詐騙者假稱販售「運彩分析報告」,並宣稱所得全數捐贈花蓮災區,以「邊買邊做公益」為誘因,引誘民眾匯款交易,實則趁機詐取財物。
刑事局提醒,這類「假熱情、假善心」的詐術,不再以高獲利為誘因,而是透過「公益包裝」與「情感共鳴」引發民眾信任。民眾若有心參與捐款或救災活動,應確認官方來源,例如衛生福利部「092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害專案」帳號或花蓮縣政府「馬太鞍溪堰塞湖資訊專區」(https://www.hl.gov.tw/ysh/Default.aspx),並可利用四大超商機台或LINE
Pay「愛心捐款」專區操作。
刑事局嚴正呼籲:「真正的公益,不會要求提供銀行帳號或信用卡資料,切勿因一時熱心而成為詐團的受害者。」
王彩樺加入倡議行列 用溫暖提醒全民識詐
本次記者會特別邀請長年關注社會議題的知名演員王彩樺女士出席,以親切語氣與真實案例呼籲民眾:「不貪小便宜、不輕信訊息、多查證來源,面對陌生來訊一定要停、看、聽。」
王彩樺表示,每位民眾都能成為防詐的「守門人」,從家庭做起、主動提醒長輩,並將防詐知識融入生活中,像聊天一樣自然提醒親友。「警覺與查證,應該成為全民日常習慣。」她說。
政府普發現金勿受騙 警方籲謹記「四不原則」
刑事局同時提醒,政府即將推動的「普發現金1萬元」措施,將不會透過簡訊、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領取,更不會要求前往ATM或網銀轉帳操作。
警方呼籲民眾牢記「四不原則」:
不點擊不明連結
不填寫個資表單
不匯款至陌生帳戶
不轉傳未經查證資訊
相關最新防詐訊息可至「165打詐儀錶板」(https://165dashboard.tw/)查詢,掌握最新詐騙話術與真實案例,提升全民「識詐免疫力」。
刑事局:善良需要智慧 全民反詐守護社會信任
刑事警察局強調,政府將持續透過跨部會合作與科技偵查,針對假慈善、假投資、假交友等詐騙樣態加強打擊,同時推動全民識詐教育,讓「善良不再是弱點,而是帶著智慧的力量」。
警方呼籲:「讓每一份愛心都送到真正需要的地方,讓防詐成為全民習慣,共同守住社會最後一道信任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