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報專欄/全球產業供應鏈重組下,高雄市需要充足的合法產業用地 ! 從陳其邁施政看高雄市的新未來系列三

文/高雄市經貿發展協會蔣權瀚總幹事

20183月中美貿易戰開打,美國政府及對中美之間的產業供應鏈進行脫鉤與重組,華為通信產品的禁令,台積電晶圓生產代工的終止等等一系列措施,使的台灣ICT產業必須在中美之間選邊站,因此導致大量台商增加在台灣地區生產作業的需求,因此解決工廠用地需求成為地方政府重大的任務。

高雄市是台灣最適合設廠的城市

科技廠最重要的生產要素除了土地以外,目前是電與水的需求最為重要,長期以來高雄是在電力供應上一直是台灣工業電力的支柱,不論是林園及永安發電廠的穩定發電,更設有前鎮備援電廠,以備電力短缺時的有足夠的電力支援用電,加上屏東和三場的核電,基本上高雄市是不會缺電的城市,加上減碳目標的實施,永安增加二座天然氣發電機組,對高雄市的工業發展又邁進一大步。澄清湖的工業用水資源也與高屏溪相連接,甚至還有充沛的地下水,因此高雄市設廠的風險是最低的。

至於員工素質與數量當然也是足夠的,高雄市的大學系所也設有足夠的生員供企業徵才,過去十數年高雄學子都北漂就業,可見員工需求絕對足夠。

當然政府效率在過去四年來的政權轉換過程中,也提振了市政團隊施政決策的效率與決心,在21世紀科技轉型快速的情形下,政府首長如果施政決策過於官僚與允長,機會就不會等人而流失! 所以韓國瑜及陳其邁市長的高效率決策的確都帶給高雄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只是各自有擅長事務不同罷了

但是高雄市的合法產業用地仍難不足!

以目前高雄市在科技部科學園區、經濟部科技產業園區土地供給上略嫌不足,雖然在楠梓區中油煉製廠區整治土地供給台積電使用,甚至亞洲新灣區中油特倉區土地規劃成第二軟體科技園區,但以未來亞洲供應鏈重組的狀況而言,台商對產業用的需求仍然是增加的,依經濟部預估台灣每年仍有至少250公頃產業用地的需求,高雄市至少要每年增加產業用地15%的占比(37.5公頃),方能維持高雄市企業投資的增加率。最近高雄市政府配合工業局及台糖公司,爭取岡山區台糖農業土地變更為42.5公頃產業用地,要給市政府按讚,但似乎未來五年還是不足的!過去產業用地不足的情形下,造成農地違規使用的情形十分嚴重,不僅汙染農地,甚至政府收不到稅收!也造成公共安全上的死角!

此外,高雄市是一國際物流的城市,在物流用地的需求上也已經捉襟見肘! 高雄港區內自由貿易區用地僅剩2.5公頃可以租用,對於過去二年來一直在台灣地區尋找自貿港區土地籌設大型物流倉儲的亞馬遜、京東等公司是有些可惜! 只得轉至台中或是台北港籌設,也間接的減少高雄市的就業機會,及國際物流城市的轉型機會!

增加填海造陸作為產業用地,帶動供應鏈重組下的產業投資機會

為保障農地農用,以及環境合理保護,高雄市應綜合考量在仁武大社石化產業園區遷移,以及增加自由貿易港區用地,並調整科學園區用地增量下的需求,對於林園外海500公頃產業專區的填海造陸工程,一方面將石化產業集中管理,避免工安意外影響市民安全(2014年氣爆意外),一方面增加自貿港區用地供給,甚至增加北高雄乙種工業用地,調整北高雄產業結構朝向科技供應連發展,增強高雄市科技產業供應鏈的長遠性發展基礎。

至於大林埔遷村後的土地是否轉型成為科技產業園區土地,還需要高雄市政府依照經濟部與交通部的需求規劃準備,畢竟台灣製造業是不能減緩發展的產業鏈重要一環,有土斯有財,工業發展更是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