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競博士專欄 : 美國船舶修護能量才是國安隱憂

文/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張競

張競博士專欄 : 美國船舶修護能量才是國安隱憂

最近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研究社群針對北京與華盛頓兩強可能發生衝突,經常引述兩方造船實力與實際業績重大差距,作為評論分析基礎;但是除造船能量外,船舶修護能量更是在戰時面對戰損緊急應變重要關鍵要素。

還記得2024年3月26日在美國東岸巴爾的摩港,出港時因為動力故障,最後撞上法蘭西斯史考特基大橋(Francis Scott Key Bridge),由韓國現代工業所建造商船「達利」號(MV Dali)嗎?【如附圖一】事件發生後,經過大費周章才讓該艘商船脫困;最後是在美國東岸進行初步緊急處理,將受損貨櫃卸下。【如附圖二】

但是許多朋友都不知道,貨櫃輪達利號一直沒有搞定如何進行後續修繕工程,最後才在年底找到修復工程合約商。2024年9月達利號離開美國東岸,最後是在當年11月13日抵達中國大陸福建華東船廠開始進行修復工程;經過兩個月進廠修理工程,2025年1月12日出港試航,當月21日就開始承接貨單,重新投入航運服務營運作業。

當然這只是個案,影響貨櫃輪達利號放棄在美國東岸進行修護工程原因很多,其中不僅是技術因素,還要牽涉到修護成本與施工價格 ,當然當時美國船廠能否具有餘裕能量,接單實施修護工程更是關鍵因素。

牽涉到修護船舶工程的因素很多,而且會與建造新船舶差異很大;畢竟建造新船舶是從零開始,而且不必顧慮到既有設施、機器、與結構,並且若是大量生產同個類型傳播,相對上在人力、機具、設施、材料以及資金調度,就會相對簡單。

但是修護船舶工程其實就好像醫生幫病人診治疾病或是救護傷患一樣,必須經過同樣類似程序,以診斷傷病同樣手法進行工程勘估作業,然後再經過籌備修護工程所需物料、調度人力、機具、設施以及資金,最後才能接單簽約進行船舶修護工程。

回頭再看看USS Connecticut在2021年10月2日在潛航期間發生碰撞海底地形事件,但整個修護工程拖到2023年3月才正式啟動,雖然預計在今(2025)年9月將完工出廠重新服勤。但從類似案例USS San Francisco在2005年1月8日亦是撞擊水下不明地形,經過多番波折,才在2009年4月完成修復工程重新服勤,若是USS Connecticut修復工程不若預期,吾人亦不必感到意外。

美國整體船舶修護工程作業能量,其實亦是決定在長期消耗戰爭過程中,能否持續與敵手對壘周旋重要因素。如今見到華盛頓必須在軍用船舶修造工程能量向東京與首爾招手,乞靈於從盟友獲得支援,所有戰略安全社群圈內朋友,確實必須在這個面向上,花些心思掌握狀況。

最後還是要嚴肅提醒,評估造船工程作業能量與估算船舶修護工程作業能量,雖然有些指標相當類似,但亦有許多能夠透過計量化過程,進行估算對比指標將會截然不同。在進行分析研判時,務必要注意到針對新造船舶以及修護船舶,兩者理念與理則落差甚大。

特別是在施工工序上,建造新船舶時將會循序漸進,但在修復受損船舶時,有些修理作業,還必須先將完全沒有任何損傷之機具拆除,才能夠順利針對損傷部位施工。甚至某些機具系統受到損傷,還必須重新設計,找到替代機具,就如同醫師幫傷患換上替代義肢相同道理,讓船舶恢復原有作業能量。在工程領域上,總是隔行如隔山;若是要進行研析作業,就必須腳踏實地重視細節。
 

「以上言論不代表中華新聞報立場」

張競博士簡介:

資深戰略專家與政軍評論家

張競博士,現任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為中華民國榮民,曾於海軍服役,並擔任中權軍艦艦長。學術背景深厚,為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生,並取得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目前於大學教授國際關係等政治學課程,致力於學術研究與教學。

張博士勤於在媒體上針砭時政,探討國際現勢,經常接受媒體專訪並出席政論節目,對政軍議題發表見解。他的著述範圍廣泛,涵蓋戰略、國際政治、軍事議題等多個領域,獲得了大量讀者的關注和迴響。

▲(圖/翻攝)

▲(圖/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