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管理學博士 范振家
中華新聞報 / 范振家博士專欄 : 從矽盾到保護費,台灣的安全神話如何崩塌?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甫拋出「晶片五五分」構想,直言台灣供應全球95%先進晶片對美國而言不是優勢,而是「風險」。他更毫不掩飾地表示:若美國要繼續保護台灣,台灣就必須協助美國達成製造自主。這番言辭,瞬間把台灣社會長期堅信的「價值同盟」神話戳得粉碎。原來,在華府眼裡,台灣不是「民主伙伴」,而是一張籌碼;安全不是情誼,而是保護費;國際承諾不是義務,而是一門計算得精準的交易。
一、當不可替代變成「可有可無」
過去,台灣仰賴晶片供應的獨占地位,換得美國與世界的保護動機。但假如北京也能量產等同技術水平的晶片,台灣從「唯一來源」瞬間跌落成「其中一個選項」。矽盾的厚度將被削薄,國際的戰略依賴也會被分散。到那時候,台灣還能否理直氣壯說「沒有我們,世界就會停擺」?恐怕只會換來一句冷酷回應:「你以為只有你會造晶片嗎?」
二、美國算盤:保護費繼續漲
美國的邏輯一向現實。當台灣不再是唯一供應者,華府更有理由要求台灣「繳更多保護費」才能換得安全感。除了技術轉移,還可能是產能承諾、軍事合作的單方面加碼,甚至政治上的對美全面配合。美方的態度將更明白:你若想繼續坐在我們這條船上,就得不斷付錢。問題是,我們還剩多少籌碼能付?
三、大陸的槓桿:從追趕到壓迫
一旦技術追平,大陸手中的籌碼將遠超過軍事恫嚇。它可以用龐大市場吸引台灣企業「用腳投票」,也能透過供應鏈結合東協、全球南方,打造另一套「友中生態」。最具諷刺的是,當世界可以同時選擇「美國供應鏈」或「中國供應鏈」時,台灣的地位會被迫邊緣化,甚至淪為兩邊的測試場。
四、三種未來:台灣都不能自滿
若大陸追平,台美中關係可能演變出三種局面:
雙區塊定錨:美、日、歐與台灣築起「可信供應鏈」,大陸整合友中市場。台灣能否留下,關鍵在「可信度」而非「唯一性」。
高張力對抗:制裁、反制裁加劇,訂單被政治化切分。台灣首當其衝,風險保險與資本外逃成為常態。
管控競爭:美中設立護欄,有限合作。台灣才有可能在中立技術(車用晶片、電力半導體)維持角色。
問題是,台灣準備好了嗎?
五、台灣的唯一出路:把矽盾升級成制度盾
若我們還幻想「坐擁技術就能高枕無憂」,恐怕正掉入時代陷阱。台灣必須做的,是把「矽盾」升級成「制度盾」與「聯盟盾」:
可信度:簽訂戰時供應協議、建立緊急轉產演練,讓盟友相信台灣供應「斷不了線」。
高端整合:在先進封裝、Chiplet標準、HBM與資安驗證保持領先,創造世界離不開的黏著度。
談判必須寫進條款:技術與產能外移,換回具體軍售交期、國際支持,而不是空洞保證。
多邊操作:深化與日、韓、歐盟的產業連結,降低「只聽美國」的風險。
冰冷現實下的警鐘
盧特尼克的談話已經揭露殘酷真相:安全不是義務,而是籌碼換來的保護。若再加上中國技術追平,台灣恐怕連籌碼都不多了。到那時候,若我們還沉浸在「美國一定會保護」的浪漫,最後換來的,將只是一張逐漸失效的保護證明。
台灣要問自己的,不是「美國會不會來救我們」,而是「當世界可以沒有我們時,我們還能拿什麼說服別人不可或缺?」這才是真正該面對的冷酷命題!
范振家博士簡介:
范振家,現任高雄市警察局前鎮分局行政組長,並獲得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其專業研究領域聚焦於犯罪防治,尤其是電信詐欺產業的運作模式與防制策略。
在博士論文《電信詐欺產業及其防治研究:計量經濟分析》中,范博士結合計量經濟學方法,深入剖析電信詐欺產業的成因、運作特徵與防治方案,並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與數據分析結果,為政府與執法機關提供實務參考。
2024年12月4日,范振家博士憑此研究成果,於法務部司法官學院舉辦的第十一屆傑出碩博士「犯罪防治研究論文獎」中脫穎而出,榮獲「佳作」殊榮,由法務部部長鄭銘謙親自頒獎,肯定其在犯罪防治領域的學術與實務貢獻。
本期文章由廠商小額支持贊助刊登
諭達進出口報關 07-3336839
聯繫Email:easywind_no1@hotmail.com
http://tycoon-custo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