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報 / 范振家博士專欄 : 破口的社會安全網,人民怎麼安心?


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管理學博士 范振家

中華新聞報 / 范振家博士專欄 : 破口的社會安全網,人民怎麼安心?

苗栗市中正路隨機殺人案震驚全台。一名11歲女童放學返家,卻遭前科累累的邱姓男子持刀攻擊,傷勢嚴重。更令人震怒的是,邱嫌十年前就曾隨機砍人、挾持人質甚至企圖殺警,卻僅判八年八月,如今出獄未久再度犯案,再次顯示我國司法與矯正體系對高危險個案的失能。

一、量刑輕縱,風險評估不足
十年前邱嫌的行為已極端危險,卻仍獲相對輕刑。這反映出台灣量刑過於寬鬆,缺乏對社會安全的嚴肅態度。更嚴重的是,我國並未建立完善的再犯風險評估與長期追蹤制度,導致高危險罪犯一旦服刑期滿,即可重新自由活動。相較於美國對累犯設有「三振法」、英國對高危險暴力犯採「延伸刑期」或「不定期刑」,台灣顯然過於鬆散。

二、精神醫療與社區安全網的斷層
邱嫌長期酗酒、吸毒,精神狀態極不穩定,鄰居皆知其危險性。這揭示了制度性的斷層:刑滿出獄後的精神病態或藥物濫用者,缺乏持續醫療與社會支持。雖有精神衛生法規範強制治療與追蹤,但醫療端與司法端銜接不足,導致「出獄即放生」,最終讓社區居民承擔全部風險。

三、公共政策的缺口
社區早已察覺邱嫌的異常舉止,卻沒有有效通報或介入機制。這正是政府「社會安全網」的口號化問題。近年隨機攻擊事件頻傳,從捷運殺人、台南女童割喉到新北隨機攻擊,幾乎年年都有血淋淋案例。每次事件後,政府都承諾要強化安全網,但十年來漏洞依舊,人民安全仍靠「運氣」。

四、信任危機與改革迫切性
這起案件之所以格外引發共鳴,不僅因受害者是年幼女童,更因兇嫌「十年前已犯,如今再犯」的重演,折射出社會對司法「不夠硬、不夠嚴」的質疑。若高危險罪犯無法被有效控管,國家如何贏回人民的信任?

改革方向至少包含四點:

提高重大隨機暴力犯罪之量刑門檻。

建立再犯風險評估與假釋限制制度。

強化精神醫療與社區矯治連結。

推動跨部會合作,建立真正的安全網絡。

苗栗隨機殺人案再次證明,公共安全不是單純的警政問題,而是司法、醫療、社會支持與政策協調的系統性工程。當制度一再失靈,人民只能陷於恐懼。唯有司法體系硬起來、醫療與社政補強,政府落實改革,才能回應受害者家屬的呼喊:「不能根治嗎?這樣大家怎麼安心?」


范振家博士簡介:
范振家,現任高雄市警察局前鎮分局行政組長,並獲得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其專業研究領域聚焦於犯罪防治,尤其是電信詐欺產業的運作模式與防制策略。

在博士論文《電信詐欺產業及其防治研究:計量經濟分析》中,范博士結合計量經濟學方法,深入剖析電信詐欺產業的成因、運作特徵與防治方案,並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與數據分析結果,為政府與執法機關提供實務參考。

2024年12月4日,范振家博士憑此研究成果,於法務部司法官學院舉辦的第十一屆傑出碩博士「犯罪防治研究論文獎」中脫穎而出,榮獲「佳作」殊榮,由法務部部長鄭銘謙親自頒獎,肯定其在犯罪防治領域的學術與實務貢獻。


本期文章由廠商小額支持贊助刊登

諭達進出口報關 07-3336839

聯繫Email:easywind_no1@hotmail.com

網址http://tycoon-custo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