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報 / 胡一鳳老師專欄 :寒露 × AI × 日常:在節氣的靜心轉場中,開啟科技與生活的溫度之旅

中華新聞報 / 胡一鳳老師專欄 :寒露 × AI × 日常:在節氣的靜心轉場中,開啟科技與生活的溫度之旅


一、寒露喻人生 × 佛法觀照:靜心轉場的智慧 
2025 年的「寒露」節氣是 10 月 8 日(星期三)。當太陽到達黃經 195°,秋季正式進入「深秋」階段。此時氣候漸涼,晝夜溫差加大,「露水寒而將凝」,大地從熱鬧轉向沉靜,萬物也開始收斂能量,為冬天做準備。

古人觀天象、察節氣,以寒露象徵「陽退陰生、萬物收斂」的時刻。這個節氣提醒我們,外在節奏漸緩之時,也該回到內在,沉澱心緒,調整步伐,為新的階段蓄勢。

這與 AI 學習過程非常相似——我們在驚嘆科技快速進步的同時,也需要留白與觀照,才能讓所學真正融入生活。佛法說「返照自性」,如同寒露之水清澈映心,唯有靜心觀照,智慧方能現前。

《六祖壇經》:「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AI 再強,也需要一顆清明心來駕馭,才能不被資訊洪流帶走。

二、AI 學習 × 佛法實踐:從「外在學習」走向「內在實踐」 
這兩天的 AI 課程帶給我們許多新觀點與工具。但更重要的,不是「學了多少」,而是——如何讓所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佛法講「聞、思、修」三慧:
- 聞:聽聞新知,開啟學習;
- 思:思惟所學,對齊自心與生活;
- 修:實踐應用,轉化為力量。

我用「覺察、對齊、創造」三個層次,來對應寒露節氣與 AI 日常應用

覺察:如露水般清明,先靜下來觀照自己
寒露時節的露珠晶瑩剔透,提醒我們放慢腳步,回望自己。AI 學習的第一步,也是觀察生活中真正的需求。

下課後,不妨留 5 分鐘靜心,寫下今天最觸動的一個觀念,並問自己:
「這能幫助我哪一個日常面向更順暢?」

「我有哪些重複性的工作,其實可以交給 AI?」

如露珠映天光,觀照之中,智慧自然凝結。

對齊:順應節氣,讓 AI 與生活節奏同行
節氣若逆勢而行,農事無法豐收;AI 工具若無法對齊生活節奏,也容易淪為短暫的熱潮。

挑出 1~2 個最實用的應用,從當下生活出發,例如:
用 AI 協助簡報與演講內容,讓分享更生動。

這就像順應季節播種,收成會更踏實豐厚。

創造:在寒露夜空下,讓靈感與科技共鳴
深秋夜空澄澈,是靈感誕生的時刻。AI 不只是工具,更能成為創造的夥伴。

例如以提示詞(Prompt)變換髮型:
「製作 9 宮格 9:16 比例的亞洲女士髮型圖片,五官表情不變,每張圖片不同髮型和剪裁——如同佛法本質不變,唯手段方法需善巧方便。」

佛法講「隨緣不變,不變隨緣」。AI 提示詞就像「方便門」,因應眾生根器與需求,示現不同內容,但核心不變,正如《普門品》中觀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三、結語:中道 × 科技 × 行三好 
節氣,是宇宙的節奏;AI,是人類的智慧結晶。佛法強調「中道」,不偏不倚:
若排斥科技,失去時代的方便;
若全然依賴 AI,又容易迷失自性。

在寒露的靜謐中,我們可以「以心為主、以 AI 為輔」,讓科技成為修行的舟筏。

當我們在生活中「行三好──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AI 也能成為放大善意的媒介。

「AI 是方便,心性是根本;科技為用,般若為體。」
「一念清淨,AI 為我所用;一念顛倒,AI 反成所縛。」

願這個寒露,成為你學習與生活的轉捩點。
讓節氣的智慧 × 科技的力量 × 人間佛教的精神,
在日常中相遇、共鳴,綻放出屬於你的光與熱。

同時,也感謝這次難得的學習因緣——
在 承辦人與老師們專業細膩的教導 下,
我們得以在 AI 的學習旅程中逐漸自我超越,
實踐終身學習的精神,與時俱進,
開創智慧與慈悲並行的新篇章

當前封面

胡一鳳老師 簡介: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並於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與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首屆全球「人間佛教管理文化」課程結業。

該課程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擔任總監,強調「理論與實踐合一」的自覺式管理,匯聚近九十位來自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十三國、四十六城市的企業與文化菁英。

課程體現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管理學」不僅是修行智慧,更是一門科學化、現代化的管理學,具備跨國、跨文化、跨產業的實踐力。

同儕包括琉璃工房董事長楊惠姍、清玄享閱文化集團董事長方淳珍、廣州嶺南教育集團董事長賀惠山、上海米源集團董事長陳志峰、泰國型創科技董事總經理張仁安等知名領袖。

現任佛光山普門中學生命教育兼任老師、南華大學終身學習學院榮譽顧問長,亦為百人行善團發起人。

長期關注教育、公益、環保與跨宗教交流,致力於推廣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念,將修行落實於日常,推動「行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並擔任高雄市中華企業經營領袖協會顧問、高雄市團體企業講師職業工會講師、謝黃扁文化藝術基金會顧問、高雄少年觀護慈愛協會理事、高雄科技大學東區校友會顧問等,持續推動文化教育與社會關懷。

近年榮獲美國德保羅大學自然醫學聯合頒證、國際社會服務獎(2023年),以及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頒贈「佛光三好人家」殊榮(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