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報 / 胡一鳳老師專欄 / 雙十國慶的啟示:歷史、家風與和平的心願交響曲


中華新聞報 / 胡一鳳老師專欄 / 雙十國慶的啟示:歷史、家風與和平的心願交響曲


從國旗的光芒,回望歷史、家風與共生的智慧

一、引言:雙十國慶,不只是節日,更是集體記憶的座標

我的童年記憶裡,雙十前夕街頭巷尾家家戶戶都會掛上國旗,旗海獵獵,成為那個年代最熱烈也最單純的喜悅。隨著環境、歷史、政治氛圍與城市化等因素的變遷,這樣的大規模「旗海」如今漸少,但它所承載的共同記憶與價值從未消失。
在多元共存的今天,雙十國慶提醒我們:唯有了解過去、尊重差異、珍惜得來不易的和平,才能一起走向更好的未來。


二、國旗的歷史與象徵意涵:不忘初衷 🇹🇼

對許多世代來說,國旗飄揚的畫面,是共同的時代記憶;即使外在形式因時代變遷而改變,旗幟所蘊含的精神不該因此模糊。

中華民國國旗(青天白日滿地紅) 的設計源自陸皓東、孫中山等革命先烈的構想,1928 年正式定型沿用至今。這面旗幟凝聚前人的犧牲、信念與理想:
• 青天:象徵民族,代表崇高人格與志氣。
• 白日:象徵民權,代表坦白無私、光明磊落。
• 滿地紅:象徵民生,代表革命先烈的熱血與犧牲,也象徵人民的力量與博愛。

三色分別對應 「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同時也象徵 「自由、平等、博愛」 的精神價值。
而「白日」中的 十二道光芒,象徵一年十二個月與十二時辰,意味「時時精進、光明普照」,寄寓生生不息、奮發圖強的精神,也提醒我們:

「一年四季、日夜不息,永遠朝向光明,努力不懈。」

國旗不僅是一面布,更是一段共同的記憶與精神座標;無論時代如何更迭,自由、平等、博愛與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都是雙十國慶的核心。

心中有國旗,精神便永遠屹立不搖。



三、家風篇:在多元中找到融合的智慧

我出生於一個跨族群融合的家庭。
父親來自安徽桐城,受的是非常傳統的華人教育——四書五經、經史子集皆熟稔,博學多聞,文筆極佳,廉潔正直,重視家教與禮節,是典型的傳統讀書人。他非常重視家庭教育與禮節,對我們的家教十分嚴格,從日常言行到待人接物,皆親身示範,要求謹慎守禮。

他同時也是一位親力親為的好父親,時常下廚、打掃家裡,燒得一手好菜。這樣的生活態度,在當時外省家庭的父輩之中並不罕見;許多外省父親因歷經戰亂、離鄉背井,對家庭格外珍惜,也習慣親力親為。而相較之下,許多本省長輩因受日治時期的教育影響,普遍仍保有較強烈的「男主外、女主內」觀念。父親這樣的身教,讓我自小耳濡目染,深受影響。

母親祖籍澎湖,是典型的本省傳統女性,溫婉堅毅,慈悲善良,為家庭犧牲奉獻。
婚後,我嫁入正統本省家庭;公公成長於日治時期,接受完整日式教育,日文說寫皆通,也常為鄰居朋友翻譯,展現當時學人的風骨與規範。他早年受傳統觀念影響,認為「男人不能下廚房」,亦有男尊女卑的社會氛圍;然而隨著環境與時代變化,他在晚年逐漸修正觀念與生活習慣,展現柔軟與智慧。婆婆則是那個年代典型的本省女性,柔中帶剛、持家有方,是家族默默的支柱。

這樣的成長與婚姻經歷,使我深刻體會:融合並非抹平差異,而是在差異中找到共生之道。從「存異求同」,到「化異尊同」,最後邁向「存異合同」,正是多元社會最珍貴的智慧。


四、戰爭記憶篇:一代人的苦與盼

我的父親與公公,都親身參與 823 金門戰役。那場戰爭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也讓父親長年無法返鄉。多年後兩岸開放,他終於回到安徽桐城掃祖墳;在祖父母墳前,這位一生剛毅、不輕易落淚的老人,第一次痛哭失聲——長年分隔、未能盡孝的歉疚與無奈,在那一刻傾瀉而出。
歷史的分隔,從來不是人民的選擇;戰爭,沒有真正的贏家。 妻離子散、骨肉分離,再見已是墳前——那是上一代共同的傷痕,也是我們這一代必須記取與反思的課題。


五、世界和平的呼籲:超越政治的人文視角
雙十國慶的脈絡,不僅是兩岸的故事,更是人類共同面對戰爭、分裂與和解的縮影。和平不是憑空而來,而是每一代人以理性、慈悲、智慧對話所累積的成果。
讓我們從家族故事出發,看見文化融合之美;從歷史創傷中,孕育共同的未來願景。


六、國慶紀念品與文化延續

今年(114 年)的國慶禮賓袋首度以精緻禮盒搭配環保理念呈現,內含保溫瓶、摺成玫瑰花的毛巾、徽章與口罩等實用小物,並融入國慶主視覺元素,象徵文化傳承與創新並行。這不僅提升活動品味,也讓國旗與文化記憶更自然地走進日常,成為一種「可觸摸的歷史」。


七、胡氏家訓:精神的根

我從小成長的家庭,對於「家風」與「做人道理」的傳承極為重視。
家中珍藏著一塊金箔牌,上面刻著父親在民國八十三年親筆題寫的《胡氏家訓》。
其開篇便寫道:「榮辱相關,利害相及。忠義為重,財帛為輕……」
這段家訓不僅蘊含深厚的道德準則,也成為我學習行事為人的精神依歸。
它提醒後代要守孝、重義、和睦、勤儉,以此作為立身處世之本,讓家風之光得以綿延傳承。

他以身作則、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重視教育與家風;如今,我們以日常的祈願與回向,願他在另一個世界欣慰見到這份精神仍在學習延續。


圖/胡一鳳提供

八、結語:融合、尊重、多元、和平


從慶典到日常:愛國是一種「責任感」

國慶日提醒我們,這片土地上的一切——文化、歷史、信仰、多元族群與美好生活——都是先人努力與世代傳承的結果。

真正的愛國,不僅是在國慶日揮舞旗幟的激昂時刻,更是在平凡的日子裡,對這片土地懷抱責任感:
• 尊重多元文化,珍惜共同的家園;
• 守護民主自由,維持社會的開放與包容;
• 面對挑戰時不退縮,彼此攜手共進。


從歷史走向未來:以慈悲與智慧,走向共好

國慶不只是懷舊與慶祝,更是對未來的祝願。
在這充滿挑戰與變遷的時代,我們更需要以慈悲化解對立、以智慧面對變局,讓這片土地成為:
• 多元共融的典範,
• 青年有夢、長者安養的地方,
• 善與愛能自然流動的社會。


國慶日,讓我們點亮心中的「家國之燈」
國慶日不僅屬於國家,更屬於每一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你我。
讓我們在這一天,除了慶祝,也重新發願——
用慈悲與智慧守護家園,
用「行三好」的實踐,點亮社會的光,
讓愛國,成為每天的生活方式。

祝中華民國 114 歲生日快樂!
人人行三好,就是對它最好的生日祝福


胡一鳳老師 簡介: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並於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與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首屆全球「人間佛教管理文化」課程結業。

該課程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擔任總監,強調「理論與實踐合一」的自覺式管理,匯聚近九十位來自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十三國、四十六城市的企業與文化菁英。

課程體現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管理學」不僅是修行智慧,更是一門科學化、現代化的管理學,具備跨國、跨文化、跨產業的實踐力。

同儕包括琉璃工房董事長楊惠姍、清玄享閱文化集團董事長方淳珍、廣州嶺南教育集團董事長賀惠山、上海米源集團董事長陳志峰、泰國型創科技董事總經理張仁安等知名領袖。

現任佛光山普門中學生命教育兼任老師、南華大學終身學習學院榮譽顧問長,亦為百人行善團發起人。

長期關注教育、公益、環保與跨宗教交流,致力於推廣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念,將修行落實於日常,推動「行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並擔任高雄市中華企業經營領袖協會顧問、高雄市團體企業講師職業工會講師、謝黃扁文化藝術基金會顧問、高雄少年觀護慈愛協會理事、高雄科技大學東區校友會顧問等,持續推動文化教育與社會關懷。

近年榮獲美國德保羅大學自然醫學聯合頒證、國際社會服務獎(2023年),以及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頒贈「佛光三好人家」殊榮(2024年)。